如何健全和善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体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质量安全预防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我区原料奶质量安全具体情况,必须由数量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因此课题确立实施目标和内容如下:
一、项目目标与任务
1、建设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质量安全预防管理体系,创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奶业“质量文化”。
(1)加强饲料、兽药、及饲料添加剂中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风险评估。
(2)完善原料奶原辅料供应商评估制度,将实际生产中不能满足企业质量需求的供应商予以淘汰。
(3)完善原料奶安全风险监测,对饲料和牛奶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
2、运用原料奶质量安全监控系统提升理化合格率;降低细菌总数和体细胞数(万个/ ml );使原料奶中抗生素符合国家相关规定,无抗奶合格率达到99%。
3、加强奶牛乳房炎、结核病、布氏杆菌疾病预防。
运用CMT严格监控奶牛乳房炎,加大对微生物超出50万的奶牛乳房炎检测力度,每月每头进站牛至少检测二次。将患“++”以上的奶牛隔离。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对奶站、奶厅和奶牛全部进行消毒处理。实行病牛隔离,将抗奶预防责任分解到户,采取追溯问责制。
4、牧场清洗消毒及现有CIP工艺优化。根据不同水质选择不同类型的清洗剂,资源不足奶站进行整改,确保清洗水量,从而保证清洗效果。
5、运输环节:GPS和铅封管理、采样环节和奶车清洗环节管理、基地掺假事件的追踪、质量隐患事件报送。严格执行GPS和铅封的管理制度,保证奶车在运输过程处于完全封闭状态。GPS系统重点对不合格原料奶快速跟踪,杜绝二次入厂问题。实施电子铅封管理,保证运输过程的安全可控。
6、质量安全隐患检测:加强对原料奶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监控分析。加强对饲料添加剂的监控。
表1 质量安全隐患监控方案
年份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饲
料 毒素类、重金属、兽药残留、农药残留、霉菌、游离棉酚、异硫酸氰酯 沙门氏菌、毒素类、
重金属、兽药残留、
农药残留、霉菌、
游离棉酚、异硫酸
氰酯 沙门氏菌、毒素类、重金属、兽药残留、农药残留、霉菌、游离棉酚、异硫酸氰酯 沙门氏菌、毒素类、重金属、兽药残留、农药残留、霉菌、游离棉酚、异硫酸氰酯 沙门氏菌、毒素类、重金属、兽药残留、农药残留、霉菌、游离棉酚、异硫酸氰酯 原
料
奶 兽药残留、毒素类、非法添加物、内源性物质 兴奋剂、其它兽药残留、毒素类、非法添加物、其它内源性物质 兴奋剂、其它兽药残留、毒素类、非法添加物、其它内
源性物质 兴奋剂、其它兽药残留、毒素类、非法添加物、其它内源性物质 兴奋剂、其它兽药残留、毒素类、非法添加物、其它内源性物质 奶
牛 布病、结核、支原体传染病、乳房炎致病菌筛查 药敏试验、病毒性腹泻、乳房炎致病菌筛查 药敏试验、其它传染病、乳房炎致病菌筛查 药敏试验、其它传染病、乳房炎致病菌筛查 药敏试验、其它传染病、乳房炎致病菌筛查
二、项目主要技术难点和重点
1、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牛乳头药浴消毒,药浴采用药浴杯和喷淋方式,通过与现有碘酊药浴方式对比,评价现有药浴和电位水药浴的消毒效果。同时使用酸性氧化电位水进行CIP清洗消毒,通过与现有CIP方式对比,评价酸性氧化电位水的消毒效果。
2、采样检查挤奶设备内部无机质积存情况,评价现行CIP清洗程序中酸洗次数是否合理。同时采样检查挤奶设备内部有机质残留情况,评估现行CIP清洗效果。
三、我国乳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国内奶牛养殖模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养殖规模小,生产模式落后,除部分牧场、小区以外,仍以国产奶牛为主,品质落后,良种覆盖率低。饲草单一,饲喂不科学,奶牛日粮仍以干玉米秸秆为主,营养严重不足,玉米青贮、优质苜蓿草及多汁饲料未得到普及。饲草料价格走高,饲喂成本增加,导致奶农饲喂一些成本较低且质量差的饲料。
表2 中、美、欧盟原奶质量情况对比
指标 中国 美国 欧盟 乳蛋白 2.85 3.15 3.28 乳脂率 3.10 3.65 4.06
目前国家标准与国外“A” 级原料奶质量标准对比
指标
地区 细菌总数(万个/ ml ) 体细胞(万个/ ml ) 美国 ≤ 10 ≤ 75 欧盟 ≤ 10 ≤ 40 中国 ≤ 100 未要求
国内散养比例约占70%以上,大多采用3—5头的圈养模式,奶牛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差,生产机械化程度低,原奶质量指标不稳定。奶源生产布局分散,致使收奶半径大、运距长,运输过程中容易产生原奶变质。人畜交叉,各个环节污染较多,奶牛检测机制不健全,无法对一些病牛进行淘汰和删选。奶牛疫病防治机制不健全,“两病”未能得到完全控制,整体牛群的乳房炎发病率接近50%,导致牛奶产生抗生素和微生物含量高。部分地区牛奶从产出之时就附含部分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我国生鲜牛乳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