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2) 2025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备考.docx
课内古诗词鉴赏专项练(2)
2025年初中语文中考复习备考
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内容与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角声满天”写鼓角齐鸣、杀声干云的战争场面,给人以低沉哀戚之感。
B.“半卷红旗”写将士们乘夜奔袭之状。夜寒霜重,战鼓擂不响的细节,更突出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用燕昭王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含蓄地点出了诗作的主旨。
D.此诗用三个画面,涵盖了将士们在不足一昼夜的战争中的主要活动,反映了战争的艰苦性
2.请自选角度赏析划线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以比喻的手法生动写出风吹茅屋、茅草纷飞的情形。
B.诗人称呼“南村群童”为“盗贼”,表明了他对群童的痛恨。
C.“俄顷”两句借描写狂风停息的情景,营造深夜恬静的氛围。
D.“娇儿恶卧踏里裂”写出了孩子睡相不好、蹬破被里的情状。
4.这首诗交织着诗人的种种痛苦和强烈的渴望,请根据诗歌内容写出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诗借景抒情,写出诗人前往楚地途中的所见所感。
B.首联写诗人乘舟到“荆门外”,交代了诗人的行踪。
C.颔联描写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体现山水的静态美。
D.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这两幅美丽的画面。
6.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8.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该诗为五言古诗,题为“饮酒”,实为诗人借酒抒发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B.“心远地自偏”意思是环境偏僻才能使人悠闲自得,表达诗人宁静安详的心态。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展现了独特的自然之美:静态的温馨和动态的灵性。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中的妙谛,在诗人看来,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10.苏轼曾这样评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一个“见”字写出了诗人的心境。
11.赏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作者回顾身世,意在暗示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惶恐”“零丁”反复出现,渲染作战环境的险恶。
D.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
(2)请说说尾联运用的抒情方式及表达的情感。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