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周山芙-管理信息系统(第四版)第5章 系统总体设计.ppt

发布:2023-01-12约3.89千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5章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系统平台设计 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物理实现 系统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阶段: 模块设计 数据库设计 系统运行平台设计 5.1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总体结构设计的任务:根据系统分析的结果文档和逻辑模型,如数据流程图和数据字典,设计应用程序系统的物理模型和物理结构 系统物理模型必须符合逻辑模型,能够完成逻辑模型所规定的信息处理任务 结构设计要保证系统的可修改性,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和用户要求进行改进 结构化程序设计 任何程序都可以用三种基本结构构成:顺序、选择和循环 结构化程序设计 从数据流程图出发建立系统的总体结构 按任务和功能对复杂的大模块做逐步分解 层层分解,保持每个模块独立、简单、明确 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直到每个模块只完成一个基本功能 5.1.2模块和模块结构 模块的调用规则 只有上级模块才能调用下级模块 只有上下级模块之间才可以通信 相邻模块要通过上级模块传递才能间接通信 模块调用顺序按自上而下,调用完成返回调用模块 控制结构图 控制结构图能够清楚地表示系统的层次关系、模块调用、模块间数据流和控制信息流的传递 控制结构图示例 上层模块判断、控制和传递信息,具体操作由下层模块完成 模块分解 要设计独立性高的模块结构: 要提高模块凝聚程度,使模块内部自身联系紧密 要降低模块耦合程度,使各模块间外部联系减少 模块凝聚程度从低到高 偶然凝聚 逻辑凝聚 时间凝聚 数据凝聚 功能凝聚 模块耦合 数据耦合 控制耦合 内容耦合 5.1.4绘制控制结构图 绘制控制结构图的依据是数据流程图 分解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 模块的处理功能可以分为输入、处理和输出三部分,称为以转换为中心的结构 分解以业务为中心的结构 处理功能需要根据条件判断结果决定进行不同的业务处理,可分解为判断业务类型模块和调度模块,再由调度模块调度下层处理模块 5.2系统平台设计 系统平台设计主要包括 计算机处理方式的选择设计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选择设计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设计 其它 5.2.1系统平台设计的选择 应针对不同开发目标选择不同的系统平台:单项、集成、综合 应分析系统的功能、业务处理特点和要求、性价比等因素,选择适宜的处理模式 批处理 联机处理 分布式处理 5.2.2计算机网络系统设计 客户机/服务器 (C/S)模式:客户机向服务器提出“请求”,服务器接受后再“响应”这个“请求”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反馈处理结果 5.3数据库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中总是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资源,这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和核心 为了合理组织并高效存取这些数据,目前的最好方式就是建立数据库系统 5.3.1数据模型 概念模型:按用户的观点对现实世界建模,独立于数据库系统,很容易转换为逻辑数据模型 逻辑数据模型: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构建的现实世界,描述了数据库数据的整体结构 物理数据模型:用来描述数据的物理存储结构和存储方法,与数据库管理系统等密切相关 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的构成元素 实体:客观存在、可以互相区别的事物 属性:实体的特性 码:能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组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 实体集:某个实体类型的集合 联系:一般指不同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实体之间的联系 一对一联系,记作1∶1 一对多联系,记作1∶n 多对多联系,记作m∶n E-R图 可以用E-R图描述概念模型的设计 逻辑数据模型 逻辑模型通常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组成 数据结构是数据模型中最重要的部分 可用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面向对象模型 关系模型是用途最广的逻辑数据模型 5.3.2关系模型与关系数据库 关系模型:逻辑结构简单,数据独立性强,存取具有对称性,操作灵活 关系数据库:目前几乎所有的数据库软件都是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 关系模型 数据库由许多不同的关系构成,其中每个关系就是一个实体,用一张二维表表示 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3,…,属性n) 学生(系别,专业号,专业,姓名,性别,年龄,学号) 关系模型的性质 关系中的每个分量是不可再分的基本项 每一列数据有相同的类型,叫做属性;有唯一的属性名和不同的属性值 每列的顺序是任意的 每一行数据是一个实体诸多属性值的集合,叫做元组;一个表格中不允许有完全相同的元组出现 各行的顺序可以是任意的 关系的完整性 完整性的目的是防范使用不合语义的数据 实体完整性规则:关系中的主属性不能取空值(null) 参照完整性规则:若参照关系中的外码与目标关系中的主码相对应,则参照关系中每个元组在外码上的每个属性值必须为空值,或者等于目标关系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由用户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为关系数据库设定的约束条件。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