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三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1.pdf

发布:2024-09-19约9.19千字共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三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题1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溥与“七录斋”

②③

明人张溥,名高一时,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

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

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有删改)·

注释:①斋:书房。②钞:同“抄”,抄写。③一过:一遍。④管:笔管。⑤索:讨取,

要。

(1)根据要求用文中词句概括填空。

从文中张溥抄书时,“________”和“手皲沃汤”的细节可以看出张溥抄书时的艰辛。从面对

四方征索时,张溥“文不起草”和“________”,表现他的“名高一时”。

(2)从选文看,张溥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

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

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

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

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乡为身死而不受/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B.死亦我所恶/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C.呼尔而与之/天与云与山与水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把“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翻译成现代汉语。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鱼和熊掌比喻生和义,当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舍鱼而取熊掌,从而引出生和

义不能兼顾时要“舍生而取义”的观点。

B.作者从“所欲”“所恶”两个方面进行道理论述:正面阐述面对生与义时,愿舍生取义;反面

阐述面对生与死时,不可“失义”。

C.《三字经》中开篇曰:“人之初,性本善”,作者在本文中也认为所有人都能保持与生俱

来的本心——本性,即人的羞恶之心。

D.不食嗟来食的乞人和对“不辩礼义”而接受厚禄的人形成鲜明的对比,从正反两方面举例

论证了人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本心。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故,不以所

长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

问盗者为谁,答日:“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恳不泄也。”于是母予秘之。或有

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

[注]①菘:白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母问其故(________)②向所以退(________)

(2)范元琰家贫,以园蔬为业,是家里生计的根本。但是看见有人偷自己家东西时候,他

采取了什么态度?请你用原文回答。

(3)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