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古代官职变化 .pdf
君子忧道不忧贫。——孔丘
古代官职任免术语
文言文中的职位动词,概括起来主要有七种,
1.表被任以官职: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
沐乞骸骨致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下车”,即官吏到任。“视事”,掌管事务,也就是任职。“新用事”,刚刚执政。
“享国”,即帝王在位,“享”是亭有,占有,《过秦论》中有“享国之日浅,国家无是事”。
“摄”,掌管政务。“即”和“就”都表示帝王或者诸侯臀上其位,如2004年天津卷:
“文帝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2007年全国卷Ⅰ:
“迁九江太守。”“擢”,提拔,如2006年全国卷Ⅰ《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
擢为宣城太守。”“拜”,授给官职,如2006年重庆卷《元史·列传六十二》:“特拜(张
养浩)陕两行台中丞。”“授”和“除”,意义同“拜”,都是授官、任命。“躐跻”,
越级升官,如1998年全国卷:“(高)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
童贯等。”“左迁”。降职,贬官,如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
马。”“谪”,贬官或被贬,如柳宗元《愚溪诗序》:“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免”,
撤职,如2004年福建卷:“张仓免相,孝义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黜”,废
去,贬退,如2005年湖南卷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
“贬”,降职,如2004年上海卷:“(欧阳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疏”,被疏
远,如《史记·屈原列传》:“屈原既疏,不复在位。”“徙”。一般的调职,多用于平调,
如2002年上海卷:“绍圣初,予(苏辙)以罪滴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移”。
也大都表平调,如2004年全国卷《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授浃城尉。天圣中,移渑池
尉。”“署”,代理,暂任,如2005年辽宁卷《旧五代史?冯道传》:“寻荐为霸府从事,
俄署太原掌书记。”“行”,代理官职,如2004年天津卷《三国志·曹彰传》:“以彰为
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加”,表示兼职,如2005江西卷的“加银青光禄大夫”(有
银章青绶者)和“加金紫光禄大夫”(有金章紫绶者)。
2006年辽宁卷有“二征七辟皆不就”,2004年江苏卷有“举进士,选桂州教授”,
李密《陈情表》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我国古代选拔人才,
汉代实行征辟和荐举制,隋以后实行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即科举制。上述几例中的
“征”是被皇上征聘、征召,“辟”是被官府征聘并举荐,“举”是推举,“选”指选拔,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察”是考察和推荐,意思比较接近。2006年上海卷“已而陈君将之官粤西”的“官”是
做官,“之官粤西”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