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反应调查及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pdf

发布:2024-11-25约3.07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焦虑、抑郁反应调查及心理干预的有效性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的焦虑、抑郁反应发生率及心理干预

的方法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60例慢性乙肝患

者为实验组,选择同期正常人群60例为对照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

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进行调查;实验组给予3个月的心理干预后再次评

估,并与心理干预前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实验组抑郁发生率为66.6%(40例),

焦虑发生率为68.3%(41例);心理干预前实验组SAS及SDS评分均高于对照

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理干预后实验组SDS和SAS评分均

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慢性乙肝患者抑郁、焦虑反应发生率较正

常人群高,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慢性乙肝患者焦虑、抑郁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慢性乙型肝炎;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我国约有1.2亿人为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有10%发展为慢性

乙肝患者。大多数患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很难治愈[1]。目前我国有乙肝患者

3000万,是慢性传染病中第一大病种[2]。有调查发现,乙肝患者普遍存在恐惧、

焦虑、失望、悲观、抑郁等较严重的心理压力及负面情绪[3],社会歧视广泛存

在,因此关注乙肝患者心理健康,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其不良情绪有助于疾病

的恢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慢性乙肝患者60例为实验组,其中,

男31例,女29例,年龄18~55岁,平均(35.2±16.2)岁;病程6个月~16年。

文化程度:大学20例,高中11例,初中16例,小学10例,文盲3例。选择同

期正常人群60例为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19~56岁,平均

(36.0±17.2)岁。文化程度:大学20例,高中10例,初中18例,小学9例,

文盲3例。两组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实验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①对于共性问题给于有计划的群体教育,通熟易

懂地介绍慢性乙肝相关知识,如传染源、传播途径、抗病毒药物的用法、母孕期

的安全、如何主动去保护周围人群等。②建立小组进行心理治疗,使其在安全、

接纳、信任的氛围中探讨对疾病恐惧的相关问题,对朋友疏远的担忧,对社会歧

视的痛苦及相应的情感问题等。可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倾诉,宣泄不良的情绪,互

相支持鼓励,减轻慢性乙肝患者的不安体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③针对患者

个别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指导。

心理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4]评定两

组焦虑抑郁情绪。让受试者根据自评要求,不受任何人影响下,对量表每一项自

我评定,每次评定在10min内完成,最后计算平均分。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抑郁反应发生率为66.6%(40例),焦虑反应发生率68.3%(41例),

心理干预前实验组SDS、SA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71、7.97,P<0.01),

心理干预后实验组SDS、SA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t=3.84、3.33,P<0.01)

(表1)。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较正常人群明显,这与谌辉等

[5]发现乙肝患者心理障碍多为焦虑、抑郁、恐惧等一致。通过调查,作者发现

如造成患者出现负性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①患者本身对疾病的恐惧,

担心疾病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担心自己存活时间较短,担心疾病传染给家属尤

其是子女;②患者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治疗效果的认识较少,导致抑郁、

焦虑的发生[6];③乙型肝炎病程长,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反复难愈,容易造

成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7];④患者在就业、升学等社会活动中受到社会歧

视,虽然劳动部和教育部明确规定,对乙肝患者不能有就业、求学歧视,但目前

确实存在非公开化的对乙肝患者在求学、就业、生活等方面的歧视性措施,因此

患者往往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加重了焦虑、抑郁情绪。

在调查中笔者还发现心理障碍的出现与家庭支持系统、婚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