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病变的CT诊断[青岛大学医学院精品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髋关节病变的CT诊断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刘吉华 检查方法 X线平片 简单易行,费用较低 诊断经验较丰富 部分征象显示优于CT和MRI 髋臼和股骨头颈畸形 承重区和内侧关节间隙和骨性关节面 股骨颈骨膜增生 可作为髋关节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检查方法 CT 成像特点 较高密度分辨率 断层成像,减少结构的相互重叠 优势(与平片相比) 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异常 发现 明确部位、边界和范围 确定性质(关节腔或滑囊积液、关节囊肥厚、软组织水肿、囊肿或肿瘤) 检查方法 CT 优势(与平片相比) 前后部关节间隙 几乎所有关节病变均伴有承重区和(或)内侧关节间隙异常,X线平片已满足诊断要求 前后内侧骨性关节面 发现轻微破坏和侵蚀 明确部位、边界和范围 检查方法 CT 优势(与平片相比) 关节内游离体 发现钙化骨化游离体(滑膜骨软骨瘤、死骨、骨折碎片、异物等) 明确部位、边界和大小 邻关节骨内病灶 发现 明确部位、边界和范围 确定成分(气体、软组织和脂肪) 检查方法 MRI 成像特点 多方位成像 较高软组织密度分辨率 无电离辐射 优势(与平片相比) 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异常 发现 明确部位、边界和范围 确定性质(关节腔或滑囊积液、关节囊肥厚、软组织水肿、囊肿或肿瘤) 检查方法 MRI 优势(与平片相比) 关节软骨和髋臼盂唇 需进行高分辨率扫描 骨性关节面邻近病灶 发现轻微病变 明确部位、边界和范围 不足 骨性关节面 股骨头塌陷 解 剖 股骨头 概念 髋臼前断面角(AASA) 在通过股骨头中心的层面上,髋臼关节面前缘和同侧股骨头中心点的连线与双侧股骨头中心连线的内侧夹角 髋臼后断面角(PASA) 在通过股骨头中心的层面上,髋臼关节面后缘和同侧股骨头中心点的连线与双侧股骨头中心连线的内侧夹角 检查方法 仰卧,两侧髂前上棘摆放于同一水平 双髋膝关节平放伸直 双膝踝足尽量对称并拢,足尖向上 以双股骨头中心连线或单侧中心为中央层面,5mm层厚和层距 两侧中心不在同一层面者,分别测量 中心层面上,通过几何学方法,确定中心点 正常值及意义(无髋症状和体征,X线平片CE角大于25,X线和CT表现正常非髋关节病人) 成人AASA:M 61.56°-83.56°, F 55.18°-85.72° 成人PASA: M89.33°-111.91°, F89.51°-117.81° 髋臼发育不良的CT诊断依据 矫形手术术式选择的依据 病因 所有髋关节疾病,包括邻关节骨内病变和关节面塌陷时 CT表现 关节间隙增宽,内侧明显,密度低于 肌肉 单纯股骨头层面 头非髋臼覆盖侧与关节囊间条带状水样LD区,宽度超过0.5cm CT表现 头颈层面 后方,液性LD区呈三角形或条带状 前方,液性LD区呈基底向后的半球状或带切迹的条带状(腰大肌肌腱限制关节囊扩张) CT表现 股骨颈层面 液性LD区带状环绕股骨颈近端前后 或内侧同时卵圆形液性LD区 可伴有关节囊肥厚 正常解剖(髂腰肌囊) 髋周最大和最恒定滑囊 约14%与关节囊相通,86%有纤维隔膜 难以为影像学检查所显示 病因和发病机制 创伤、感染引起滑膜炎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 髋关节病变 滑膜增生、渗出、过度分泌和骨软骨瘤﹥关节囊内压升高和膨隆﹥髂腰肌囊与关节囊连接部移位﹥受到髂腰肌(腱)的异常磨损﹥髂腰肌囊与关节囊连接部之间的间隔破裂﹥关节囊内液体流入并充盈髂腰肌囊 # 主要原因(AVN16,AS3,SA2,TB1,DA1) 关节囊相通者可直接由关节内增多的滑(渗出)液充盈扩张 临床表现 腹股沟区疼痛不适 髋关节病变症状和体征 少数触及囊性肿物,下肢凹陷性水肿 CT表现 囊性肿物,起于关节囊,见与关节囊开口 囊腔:低密度,无强化 CT表现 囊壁 多薄如细线,少数厚达3-5mm 等或略高密度 可因肌束覆盖显示不清 增强扫描:囊壁可略强化;少数并感染厚囊壁强化 形态:圆形、卵圆形或倒水滴状囊腔(髋臼下方,尖端达转子间股骨内侧)(最大层面大者12×7CM) CT表现 上下范围:多位于髋臼水平,可达髂腰肌的起止部,下界不超过小转子水平囊壁薄或因肌束覆盖显示不清 毗邻 髂外或股动静脉外后方,上外下后 髋臼上方:紧贴髂骨基底部,突入髂肌内 髋臼水平 外侧为髂肌,可有压迹 后邻骨性髋臼(上部)或髋关节囊(下部) CT表现 毗邻 髋臼水平 表面多有后薄不一的腰大肌肌束(自上而下逐渐变薄) 髋臼下方 耻骨肌内前方,可有压迹 髂腰肌(腱)内侧,可有压迹 表面多无肌束覆盖 退变 条带状局限性钙化 慢性炎 条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