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158ppt[上海六院杨世埙 ].ppt

发布:2017-09-25约字共15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脊柱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 杨世埙 骨肿瘤发生率 骨肿瘤的发生率 0.4% 脊椎肿瘤占骨肿瘤 10% 以下 骨肿瘤 12404 例 良性骨肿瘤: 48.45%(6010 例) 恶性骨肿瘤: 40.67%(5045 例) 肿瘤样病变: 10.88%(1349 例) 脊柱肿瘤 738 例 脊柱良性肿瘤: 32.6%(241 例) 脊柱恶性肿瘤: 63.0%(465 例) 脊柱肿瘤样病变 :4.6%(32例) 发生部位 胸椎 40.2% 骶椎 30,5% 腰椎 22.0% 颈椎 7.3% 发生部位 椎体/附件 约 2:1 椎体:良性/恶性约 1:3 附件:良性/恶性约 2:1 脊椎常见肿瘤 良性肿瘤: 血管瘤,骨样骨瘤, 骨母细 胞瘤,巨细胞瘤, 骨软骨瘤 恶性肿瘤: 脊索瘤,骨髓瘤, 转移瘤 肿瘤样病变: 嗜酸性肉芽肿, 动脉瘤 样骨囊肿 脊椎肿瘤的临床症状 腰背部疼痛 神经, 脊髓受压 脊柱畸形 脏器功能障碍 影像学检查比较 X 线 CT MRI 同位素 敏感性 低 高 高 高 特异性 最高 高 较高 低 脊椎血管瘤 Hemangioma 发病率:临床 1.2% ,尸解11.9% 部位:胸、腰椎 90% , 单发2/3,多发1/3 病 理 分型:毛细血管瘤(长骨), 海绵状 血管瘤(脊柱),静脉瘤 组织学: 大小不等的血窦, 薄壁扩张的血管,有血栓形成,病灶区骨小梁吸收, 残存小梁增生,周边为正常骨髓脂肪。 血管瘤 X 线表现: 椎体呈栅栏状,蜂窝状,皂泡状。横行骨小梁吸收,纵行骨小梁增厚。 CT 表现: 病灶呈低密度溶骨区,境界清晰 增厚的骨小梁数圆点状高密度 椎体呈圆点状—葵花样状改变 骨皮质完整,周围无软组织肿块 MRI表现: 病灶 T1w ,T2w 呈斑点或条状高信号或等信号, 增粗的骨小梁 T1w, T2w 均呈低信号。 血管瘤与影像学改变的关系: 无症状血管瘤——非侵袭性 椎体外形正常, 皮质完整,脂肪性基质 的影像特征,进展慢。无需治疗 有症状血管瘤——侵袭性 椎体膨胀或压缩, 软组织性基质影像特征。 需要治疗 非侵袭性血管瘤 侵袭性血管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Aneurysmal 发病率: 1.5% ,脊椎 3%-20%. 好发年龄: 30 岁以下,80% 在 5-20 岁。 发病部位:附件向椎体发展 分类:原发性,继发性(发生在其它骨病变 基础上或与之共存) 病 理 病灶呈蜂窝状,充盈不凝固血液, ,由纤维骨性间隔分隔,囊壁有纤维细胞、胶原纤维、多核细胞、类骨组织、巨细胞,和含铁血黄素沉着,无正常血管结构。 病灶常突破骨壳侵入软组织。 X 线表现: 病变起源于一侧的附件向椎体发展,单房或多房,呈囊性膨胀,与正常骨分界清晰,周边无硬化 病灶破入软组织形成软组织肿块 病变可跨过椎间隙侵及临近椎体或肋骨 CT 表现: 囊性膨胀性病灶,内可见液—液平, (血浆,血细胞分离) MRI表现: 膨胀、分叶、多房或单房性改变,病灶具有多信号特征,由于血细胞和血浆的分离可以出现液- 液平( T1W 上低下高, T2W 则相反)。 骨样骨瘤 Osteoid osteoma 好发年龄: 25 岁以下。 发病率: 8 %- 10% , 发病部位:95%位于附件、椎弓 病 理 直径 1 cm ,呈圆形或卵圆形,境界清晰,血供丰富,有骨样组织,新生的骨小梁,纤维母细胞, 少量的骨母细胞 周围有显著的硬化。 X 线表现 瘤巢被病灶周边硬化、增生的骨质掩盖 脊柱型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