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要求.pdf

发布:2024-08-13约9.69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的种类和综合防治技术要求,描述了对应的证实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各棉区,黄河流域其他棉区参考应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8321(所有部分)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1276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2673棉花术语

NY/T2951.1盲蝽综合防治技术规范第1部分:棉花

DB37/T4503—2022棉花大田测产方法

3术语和定义

NY/T267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苗蚜seedlingaphids

在棉苗出土至现蕾阶段发生为害的棉蚜。

3.2

伏蚜mid-summeraphids

在伏天高温天气下快速增殖而形成的棉蚜群体。

注:伏蚜具有体型小、色黄、耐高温,具有繁殖速度快、爆发危害性大等特点。

3.3

理化诱控physicalandchemicallureandcontrol

根据农业有害生物对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的反应规律,利用物理手段、化学信息物质控制昆虫行为,

通过吸引、粘附、电击、空间隔离等诱集捕杀害虫的方法。

注:理化诱控有灯光诱杀、色板诱集食诱、性诱等。

3.4

防治指标controlindices

即经济阈值,指为防止有害生物达到经济危害水平而设立的有害生物种群密度或发生程度。

4总体要求

4.1本着轻简化、无害化的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从棉田生态系统出发,协调运

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措施,将棉花病虫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

4.2大力推广抗(耐)病棉花品种,利用生态调控手段,充分发挥棉田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

1

4.3药剂防治选用在棉花上登记的农药,优先选用生物源、低毒、环境友好型药剂,并注意轮换使用;

施药规范按照GB/T8321(所有部分)和NY/T1276规定。

5主要病害种类与防治

5.1苗期主要病害种类与防治

5.1.1病害种类

棉花苗期病害主要有棉苗根病和叶病两大类:

a)棉苗根病:主要包括立枯病(RhizoctoniasolaniKühn),猝倒病(Phythium

aphanidermatum)和红腐病(Fusariumspp.)。以引起烂种、烂芽、烂根为主,形成病苗或

死苗,造成弱苗迟发或缺苗断垄;

b)棉苗叶病:主要包括褐斑病(Phyllostictaspp.),轮纹病(Alternariaspp.)和炭疽病

(ColletotrichumgossypiiSoutllw.)。以为害幼苗叶片和茎为主,病菌侵染叶部,造成病

斑,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导致棉苗迟发。

5.1.2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清洁田园,秋耕冬灌,深耕深翻,降低土壤耕作层病源基数。

5.1.3生物防治

采用多抗霉素、乙蒜素进行叶面喷雾或灌根处理。

5.1.4化学防治

5.1.4.1种子处理

优先选用药剂包衣的良种。未包衣的种子采用多菌灵,福•福锌等药剂浸种,或采用多菌灵、甲基

立枯磷、络氨铜、萎锈•福美双等种衣剂拌种,将种子摊开晾干备用。

5.1.4.2喷药防治

棉苗出土后,若遇低温多雨,苗病病株率大于3%时,可采用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唑醚•代森联

进行喷雾。

5.2棉花枯、黄萎病防治

5.2.1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轮作倒茬,清洁田园,健株栽培。

5.2.2生物防治

如果选用未包衣的种子,可选用10亿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拌种处理。棉花枯、黄萎病发病初期,

尤其遇低温阴雨天气时,及时喷施枯草芽孢杆菌、氨基寡糖素、乙蒜素等生防药剂。

5.2.3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选用辛菌胺醋酸盐、三氯异氰尿酸、甲基硫菌灵等进行灌根、根茎部喷淋或叶面喷雾。

5.3棉铃病害种类与防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