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马诗》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docx
10《马诗》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马诗》二十三首,选自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教材。主要包括《马诗二十三首》中的以下几首诗篇:
1.《马诗二十三首·其一日:“大漠沙如雪”》
2.《马诗二十三首·其二日:“燕山月似钩”》
3.《马诗二十三首·其三日:“海内存知己”》
4.《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日:“天涯若比邻”》
教学内容将围绕这四首诗展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并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马诗》中的诗篇,培养学生准确理解和感知诗歌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审美鉴赏水平。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感受诗人对自然、友情等主题的表达,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感知、欣赏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基本的诗歌阅读技巧,包括对诗句的理解、韵律的感知以及初步的诗歌欣赏能力。此外,学生对于《马诗》作者李白的基本背景和诗歌风格也有一定的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于古代诗歌普遍具有浓厚兴趣,喜欢探索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能力方面,学生能够基本理解诗歌的字面意义,但在深入解读诗歌内涵和情感方面还有待提高。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善于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写作或绘画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理解《马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背景时可能会遇到困难。同时,把握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也可能成为学生的挑战。此外,如何将诗歌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体验相结合,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教学资源
-教科书:《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
-诗歌朗读音频资料
-诗歌背景资料
-诗歌鉴赏相关文章
-课堂互动讨论
-小组合作学习工具(如讨论板、思维导图软件)
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吗?”这样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回顾旧知: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如《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引导学生思考李白的诗歌特点。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马诗二十三首》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举例说明:通过解读《马诗二十三首》中的具体诗句,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马诗二十三首》中各自喜欢的诗篇,分享理解和感受,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讨论。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选择一首诗进行朗读,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解释给予反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并提供必要的帮助。
4.课堂总结(约10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马诗二十三首》的艺术特色和诗人李白的创作风格。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选择一首最喜欢的《马诗二十三首》中的诗篇,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准备好,以便进行课堂分享和讨论。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李太白全集》:提供李白诗歌的全面收录,包括《马诗二十三首》在内的众多诗篇。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唐代众多诗人的经典诗作,其中也包括李白的诗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唐诗。
-《唐代文学史》:介绍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李白在内的诗人群体及其创作背景。
-《李白诗歌鉴赏》:专门针对李白诗歌的鉴赏书籍,深入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古代汉语字典》:提供古代汉语字词的详细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2.拓展建议:
-阅读李白的生平传记,了解其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其诗歌。
-选择几首李白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其诗歌中的共同主题和不同风格。
-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的诗歌,模仿李白的风格和用词。
-参观博物馆或艺术展览,欣赏与李白诗歌相关的艺术作品,如书法、绘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