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考博2008语言学理论真题答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08年语言学理论
一 名词解释。
1 经济原则:
语言学中的“经济原则”这个术语是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在其《普通语言学纲要》中提出来的,在此之前,语言学家用省力原则近代哲学家传统范畴理论的,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alance)。他认为范畴的成员不必具有该范畴的所有属性,而是AB、BC、CD、DE式的家族相似关系,即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至少有一个或多个共同属性。范畴成员的特性不完全一样,他们是靠家族相似性来归属于同一范畴。而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形成和变化发展的。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意思是:属于同一词类的各个词在语法性质上有程度不同的相似性,其中有些词在分布上有较多的相似性,它们成为这一类词的典型成员,而有些词跟其他词在分布上相似性较少,它们成为这一类词的非典型成员。这也就是说,词类是一种原型(prototype)范畴,是人们根据词与词之间在语法性质上的种种相似性而概括出来的。叶斯柏森爱德华﹒萨丕尔伯纳德科姆里格语法(Case Grammar)是美国语言学家菲尔墨(C.J.Fillmore)在60代中期提出来的着重探讨句法结构与语义之间关系的一种语法理论和语义学理论。传统语言学中的格只是表层格,其形式标志是词尾变化或者词干音变,这是某些屈折语的特有现象。如德语的四格。在汉语中,名词和代词没有形态变化,所以没有格。格语法中的“格”是“深层格”,它是句子中体词(名词,代词等)和谓词(动词,形容词等)之间的及物性关系(transitivity),这些关系是语义关系,它是一切语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菲尔墨格语法三部分组成:基本规则,词汇部分和转换部分。菲尔墨格语法对句子语义平面的基本看法是:句子S(sentence)是情态M(modality)与命题 P(proposition)的组合,即S = M + P。情态M指言谈者的信念、观点、情绪、态度、立场、语气、意图、观察角度即时间的过去、现在、将来等。命题P由一个动词V及与其相关的多个格C(case)构成,即P = V + C1 + … +Cn。菲尔墨提出了M和P,但他只研究了P,而没有研究M。他对格关系的分析属于P的研究。菲尔墨的格语法是动词中心论,菲尔墨只分析了动词跟名词以及介词短语的关系,对大量的虚词没有研究。汉语的一些流水句、无动句连动、紧缩、动补、省略等结构,无法或不必用一个动词统率一个句子的模式来描述。其中连动句和兼语句尤为突出。各类格框架分析句法结构要比乔姆斯基的转换规则方便精密?语言是个符号系统,语言各构成要素之间以及各要素内部各构成成分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都是处于有规则和条理中的。如语音演变具有高度的齐整性,即处在某种条件下的甲音变成乙音,那么所有处在同样条件下的甲音都会变成乙音。如普通话中的浊音清化、尖团合流等就是如此。语法是语言中组词造句的一般规则,语法规则里似乎有许多规则存在着例外,不能到处贯彻,如西方好多语言里,名词、动词、形容词的变化几乎没有一条规则没有例外,但语法中又有齐整划一的趋势,这种齐整划一的趋势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这就叫“类推作用”。如英语中绝大多数动词的过去分词是在词干后加词尾 -ed,这就形成了一股力量,把某些不规则的词(强式动词)也拉到了合规则的行列里来,如swell(膨胀)的过去分词是swollen,但由于类推作用,人们现在常写成swelled。 类推作用,指的是用一种规则的形式去铲平那些不规则的例外,使它们进入规则的系统,或推广新规则的适用范围,使人们按照这种新规则去创造新的结构单位。前者称为类推拉平,后者称为类推创新。语法类推是人们有意识地将一种结构规则类比推广到更多的语词或句子上去的过程。如上举的 swollen被swelled代替就是人们有意识地类推的结果。
类推作用铲平语言中的坎坷,推广新规则的使用范围,起着调整整顿的作用,给语言带来更大的条理性。
语法类推演变中,符合该语法变化条件的词或句子,有的先变,有的后变,逐次推进,而不是要变一起变。
在语法类推演变中变化的语词,大多经过一个新旧模式共存的阶段。语法类推演变往往有推不平的山头。语法类推作用的效能有一定限度,它对那些根深蒂固的旧山头往往是推不倒的。如英语中使用频率极高的 go、do等动词类推已进行了千余年,但其变化规则还是不规则的。
在屈折语中,语法意义往往通过词形变化来表达,这种词形变化大多数是有规则的,可以类推的,附加词尾这种方式就是属于规则变化,例如名词复数附加词尾 s,动词进行体附加词尾ing,形容词比较级附加词尾er,等等。但是也有很多强式词,词形变化具有自己的独特形式,比如内部屈折、异根就属于这种情况。英语中的所谓不规则动词,就是指词形变化不能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