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拟人化的动漫形象 教学设计.docx
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拟人化的动漫形象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源于人美版(2012)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1课《拟人化的动漫形象》。课程内容包括了解拟人化动漫形象的概念、特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拟人化动漫形象的创作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绘画的基本技巧和色彩知识,同时对动漫形象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深化对动漫形象的认识,特别是拟人化动漫形象的特点和创作方法。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通过学习拟人化动漫形象,学生能够提高图像识读能力,识别和分析拟人化动漫形象的特点;在美术表现方面,学生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意实践,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拟人化动漫形象;同时,通过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动漫形象,提高文化理解能力,培养审美判断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拟人化动漫形象的概念与特点:学生需要理解拟人化动漫形象是将人类特征赋予非人类事物,使其具有个性和情感的表现形式。例如,动物或物体拥有人类的表情、动作和性格等。
(2)创作方法与技巧:学生需要掌握绘画拟人化动漫形象的基本步骤,包括构图、草图、上色等。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夸张、生动等手法,突出拟人化角色的个性特点。
2.教学难点:
(1)拟人化动漫形象的情感表达:学生难以把握拟人化角色情感的准确性,容易使其显得生硬或过度夸张。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情感表现,学会将情感融入角色创作中。
(2)创意实践:学生可能在创作过程中缺乏创新思路,难以创作出具有独特个性的拟人化角色。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参考资料,如不同文化背景的动漫形象、现实生活中的有趣事物等,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3)文化理解:学生需要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下拟人化动漫形象的差异,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教师可以举例子,如日本动漫与中国动漫的差异,引导学生关注和理解文化差异。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介绍拟人化动漫形象的概念、特点及创作方法,结合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交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动漫形象,提高文化理解能力。
3.采用角色扮演、实验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创作技巧,培养美术表现能力。
4.利用项目导向学习,引导学生分组创作拟人化动漫形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5.运用多媒体教学,如播放相关动漫片段、展示优秀作品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拟人化动漫形象的PPT、视频和文档等资料,让学生提前了解相关概念和特点。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拟人化动漫形象如何通过非人类事物展现人类情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或微信群收集学生的预习成果,确保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在家自学相关资料,理解拟人化动漫形象的基础知识。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或思维导图提交给教师,以便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提前掌握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方便资源共享和进度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核心概念,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部拟人化动漫片段,引起学生对动漫形象的思考和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拟人化动漫形象的创作方法,如如何赋予非人类事物人类的情感和特征。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拟人化角色,亲身体验情感表达。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实际操作中掌握创作技巧。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创作方法。
-实践活动法: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创作技巧。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拟人化动漫形象的创作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