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7至2018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docx

发布:2025-03-21约6.65千字共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17至2018第二学期二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较高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按时完成作业。

然而,学生之间的差异较为明显。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快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但也有一些学生在数学计算、概念理解等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更多的关注和辅导。此外,学生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包括以下内容:表内除法(一)、图形与变换、表内除法(二)、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统计、找规律、总复习等。

1.表内除法

-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注重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2.图形与变换

-使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和现象。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万以内数的认识

-是学生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让学生认识更大的数,理解数的意义、数的大小比较等。

-为后续学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和多位数的认识奠定基础。

4.克和千克

-建立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实际大小。

-学会用秤称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5.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

-学习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6.统计

-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7.找规律

-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感受数学的规律美。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熟练掌握表内除法,能正确、迅速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认识万以内的数,理解数的意义,掌握数的读写、大小比较等方法。

-认识轴对称图形、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辨认和区别。

-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会用秤称物体质量,能进行简单的质量计算。

-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学会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

-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细心计算、书写工整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表内除法的计算和应用。

-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计算。

-认识图形的变换,掌握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2.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能正确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数的概念的建立,特别是数的大小比较和近似数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推理能力,能准确辨认图形的变换。

##五、教学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如故事、游戏、生活场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表内除法时,可以创设分糖果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除法。

2.注重操作,强化理解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算理。

-如在教学图形与变换时,让学生亲自剪一剪、移一移、转一转,感受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3.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进行分层教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