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商管理制度.docx
承包商管理制度
??一、总则
1.目的
为加强对承包商的管理,规范承包商作业行为,确保施工安全与质量,保障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进入公司作业区域内从事各类工程建设、设备检修、技术服务、运输服务等活动的承包商。
3.管理原则
遵循谁发包、谁负责,谁承包、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发包单位与承包商的安全、质量责任,严格监督管理,确保各项作业符合公司相关规定和标准要求。
二、承包商资质审查与选择
1.资质要求
承包商必须具备合法有效的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等相关证照,并在有效期内。
从事特种作业的承包商,其作业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
2.资质审查流程
发包部门在选择承包商前,应向承包商索取资质文件,并进行初步审查。
将审查通过的承包商名单及相关资质文件提交至安全管理部门进行复审。
安全管理部门会同相关专业部门对承包商资质进行全面审查,必要时可实地考察承包商的经营状况、设备设施、人员管理等情况。
经审查合格的承包商,由安全管理部门建立承包商档案,记录其基本信息、资质情况、审查结果等。
3.承包商选择标准
在资质审查合格的基础上,优先选择业绩良好、信誉度高、管理规范的承包商。
综合考虑承包商的报价、技术方案、服务承诺等因素,选择最符合公司利益和要求的承包商。
三、承包商入厂管理
1.入厂告知
承包商在签订合同后,应提前向公司安全管理部门提交入厂作业申请。
安全管理部门向承包商发放《承包商入厂告知书》,告知其公司的安全规章制度、作业区域危险有害因素、应急救援要求等事项。
2.人员培训
承包商人员入厂前,必须接受公司组织的安全教育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公司安全规章制度、作业现场安全注意事项、事故案例分析等。
培训结束后,对承包商人员进行考试,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作业现场。
3.人员登记与证件办理
承包商应将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名单报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备案。
为承包商人员办理临时出入证,注明作业区域、有效期限等信息。承包商人员应佩戴临时出入证进入作业现场。
4.设备与工具管理
承包商自带的设备、工具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和公司相关要求,并确保性能良好、安全可靠。
设备、工具进入公司作业现场前,应进行检查、登记,标明所属承包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设备、工具,不得进入作业现场。
四、作业现场管理
1.作业许可
承包商在进行动火、受限空间、高处作业、临时用电等危险作业前,必须办理相应的作业许可证。
作业许可证应明确作业内容、作业时间、作业地点、安全措施、审批人员等信息。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行危险作业。
2.安全措施落实
承包商应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安全作业方案,明确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在作业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和消防器材。
作业过程中,承包商必须严格按照安全作业方案和操作规程进行作业,确保安全措施落实到位。
3.现场监督检查
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及相关专业部门应加强对承包商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安全措施落实情况、人员操作行为、设备运行状况、作业环境等。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应及时下达整改通知,要求承包商立即整改。
承包商应积极配合公司的监督检查工作,对提出的问题及时整改,并将整改情况报告公司安全管理部门。
4.交叉作业管理
当存在多个承包商交叉作业时,发包单位应组织各承包商召开协调会,明确各方的安全责任和作业范围,制定交叉作业安全管理方案。
各承包商在交叉作业区域应设置专人进行监护,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避免相互干扰和发生安全事故。
五、安全协议与责任划分
1.安全协议签订
发包单位与承包商在签订承包合同的同时,必须签订《安全管理协议》。
安全管理协议应明确双方的安全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安全管理的具体要求和措施。
2.责任划分原则
发包单位对承包商的作业安全负有监督管理责任,应提供必要的安全管理指导和支持。
承包商对其作业过程中的安全负责,应严格遵守公司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作业方案,确保作业安全。
因承包商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由承包商承担全部责任;因发包单位原因导致的安全事故,发包单位承担相应责任;双方都有责任的,根据责任大小分担事故责任。
六、承包商考核与奖惩
1.考核内容
对承包商的考核内容包括安全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文明施工等方面。
安全管理考核主要包括安全制度执行情况、安全措施落实情况、事故发生情况等;质量管理考核主要包括工程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质量保证措施落实情况等;进度管理考核主要包括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