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回望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广播.pdf

发布:2024-05-05约5.91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变”与“不变”中创新发展

—回望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广播

□王求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广播的变化全面而深刻。30年间,中国广播从大喇叭响遍全国、

占据辉煌之巅,到被电视等媒体挤压、陷入低谷,再到艰难爬坡、重整河山,广播的生命轨

迹映照着社会的媒介取向,也体现了广播人不断革新观念、勇于突破的努力。30年来,中

国广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变化、符合世界广播发展规律之路。

探索媒介规律发挥独特优长

改革开放之初,1980年召开的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重提坚持“自己走路”方针,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强调“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中国广播摈弃

文革中“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的错误定位和“读报台”“抄报台”的模糊属性,开始尊重新

闻规律、尊重广播规律的大胆实践。

1.广播语态发生革命性改变。文革时期广播内容风格单调、套话空话连篇。随着改革

开放,广播界也迈开改革开放的步伐,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广播的调门降了下来。个体身份、

个性鲜明的主持人节目开始出现,亲切自然、平易交流的话语风格开始盛行,广播脱下居高

临下教化的外衣显露出本该具有的朴素真诚的模样。广播传递信息、解读社会、沟通情感、

娱乐的功能显露出来;广播的贴近性、服务性、伴随性凸现出来;中国广播的语态革命是广

播人重新认识广播的特质、重新确定广播的角色定位、革新传播理念之后的集中表达。

2.传播手段从单一到多元,广播节目形态愈加丰富且趋向类型化、专业化。改革开放

以来,随着对广播理解的深入和对广播特性的把握,广播节目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传统

节目类型划分不断遭遇新兴节目样态冲击。以新闻节目为例。从前是以播音员播报为主,后

来逐渐出现了录音新闻、现场直播、记者口头播报、主持人与嘉宾互动、多点连线直播、新

闻谈话、深度调查等,最有广播特色的“音响”在节目中充分运用,多种声音元素充盈广播。

促进节目样态翻新的是广播人理念的更新:不仅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告诉听众“是什

么”,还要告诉听众“为什么”,要用真实声音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节目形态的丰

富加速了节目类型的区分、深化了节目专业程度。各类型节目逐渐形成各自的结构方式和叙

述习惯。大量专家的引入和编辑主持人专业水准的提升,使广播解读世界、解读社会的能力

增强,专业化程度大为提高。

3.从一家综合台到多个频率,广播频率专业化改革与国际接轨,遍及全国。上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初,利用已有的频率资源开办音乐台、交通台在各地电台中蔚然成风,一改

多年来某一级广播媒体以综合性电台形象面世唱独角戏的冷清,各具特色的专业化频率开始

争奇斗艳,一个区域的上空交织着十几个频率的电波,广播界内的竞争由此趋于激烈。2002

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频率专业化,管理频率化”改革,到目前,已成功推出了中国

之声、经济之声、音乐之声、都市之声、中华之声、神州之声、华夏之声、民族之声、文艺

之声、奥运之声等10个频率。频率专业化的实质追求是节目布局的合理和定位的精准,顺

应的是广播“窄播化”的大势。在发达国家,广播频率专业化已运作多年,且越分越细,适

应各类人群的各种需求。频率专业化改革是参考国外先进经验的产物,更是在中国文化体制

改革的大背景下,从广播长远发展考虑的战略选择。

“受众本位”理念逐渐明晰

广泛参与构建新的话语环境

1

改革开放后,广播人的听众意识被重新唤醒,服务听众的理念得以明确树立,出现许

多与听众相关的广播新名词:“收听率”“满意度”“目标听众”“收听倾向”等等,一些

电台成立了听众服务中心、搭建了听众呼叫平台。在节目设置上,听众需要什么、听众喜欢

什么、如何把节目做得好听成为广播人关注的重点。先是出现了专门的生活服务类节目,而

后根据受众多元的收听需求,开设以人群、地域、内容为区隔的各类节目,诠释广播全方位

服务社会生活的大概念。广播频率的专业化现状和越发专业的频率设置趋向将广播细致服务

听众的理念近乎推向极致。

广播“受众本位”的另一个直观体现是广播节目吸纳听众的广泛参与。随着技术进步,

听众参与方式亦不断进步,其发展脉络为:听众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