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东北大学冶金发展史.pptx

发布:2016-07-23约2.57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冶金1304 第一组 主讲人:丁伟、陈闽俊、陈友,刘颍宾 ;1、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晚期出土的铁器的基本特点: ;2、冶铁术的中心: 3、早期冶铁技术: (1) 低温冶炼 (2) 高温冶炼 ; 块炼铁技术:就是在较低温度(约800℃--1000℃)下,用木炭直接还原的技术,因其出炉产品是一种海绵状的固体块,所以叫做块炼铁。 这种冶炼技术的基本特点: ①产品含碳量较低,通常是熟铁或低碳钢,比较软,使用范围小; ②出炉产品是海绵状的固体快,须用锻打方式成型; ③产品中含有许多大块的氧化亚铁-硅酸盐共晶夹杂,虽经反复锻打,难以除尽。 ④不能连续作业,每炼完一炉,将铁块取出后,炉体就要受到破坏,下次冶炼需要重新建造,生产效率低。;生铁技术是在块炼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块炼铁到生铁,最为重要的技术有两个:(a)炉身必须足够高、大,使炉料和燃烧出来的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传热、还原和渗碳,并熔成生铁;(b)鼓风能力足够强,使炼炉能获得足够的高温。 这种冶炼技术的特点: ①产品含碳量高,熔点较低,强度和硬度大; ②因其经历液态,渣铁分离较容易;而且炉渣具有不同程度的脱硫能力,故产品所含非金属夹杂少; ③出炉产品成液态,可用浇铸方式成型,成型生产率较高; ④炉体可连续生产,生产效率较高。;我国炼铁技术大约发明于西周晚期,战国中后期时,铁器在农业、手工业中取代了青铜器而占据主导地位。 由西周到春秋,铁器以锻制居多;战国之后铸制铁器占据了主导地位。 先秦炼铁技术的主要成就是建造了较为高大的竖炉,使用了多橐送风,炼出了生铁。;二、流传下来的炒钢和灌钢技术; 基本方法 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获得钢,这就是炒钢技术。 影响 这项技术的发明是炼钢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冶炼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炒钢的出现促进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人们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 缺陷 :炒钢和百炼钢技术还存在一定缺陷,如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百炼钢费工费时。 ;2.1炒钢技术;2.1.1单穴式炒炼炉;2.1.1单穴式炒炼炉;2.1.1单穴式炒炼炉;2.1.1单穴式炒炼炉;2.1.2双穴式炼钢;(1)綦江甑式反射炉;(2)威远甑式反射炉;2.1.2双穴式炼钢;2.2传统的灌钢技术;三、流传下来的几种表面处理技术; 流传至今的金属表面处理技术依然较多,今主要介绍表面渗碳、镀金和乌铜技术三种。 它们的发展历程各不相同,前二者都发明较早,沿用时间较长,使用地域也较宽。表面渗碳在20世纪50年代还可以看到,镀金技术至今在南北许多地方仍在广为流传,乌铜技术这发明较晚,主要见于云南一带。; 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河南、湖北、江苏、天津等民间仍流传一种俗称为“焖钢”的罐式渗碳法,这大约是一种兼具表面渗碳、渗碳制钢两项性能的工艺操作。 其渗碳“罐”有铁罐和砂罐等种,加热炉多为土坯筑成的方炉。渗透剂主要是木炭粉,但具体配料各地又有些许差别。 如:(1)河南鲁山一种配方是:每焖100铁,配木炭粉10斤、牛骨粉6斤、火硝粉4斤。 (2)河南林县一种配方是:每焖100铁,配木炭粉20斤、黄血盐12至14两、红汞1两6钱、黄碘1钱。上述配料中,多数配有催渗剂,也有只用渗透剂而不用催渗剂的。; 镀金技术发明于先秦时期,汉谓之“金涂”、“黄金塗”; 六朝时期又谓之“度金”、“镀金”。《宣炉博论》说:“宣炉有流金一种......流口耳之间,名覆祥云。” 在清代,塗金、镀金、鎏金等名都是并行使用的。 近代民间有谓之“火镀金”,今世使用较广的名称是“镀金”和“鎏金”,此工艺主要用在建筑物和工艺品的装饰上。;(一)镀金前的准备 1、对需要镀金的器物表面进行去污和活化处理,即用酸、碱(往昔只用山楂、酸梅、皂角等一些有机的酸碱洗刷)泡洗,以去除各种不洁之物和原有的表面氧化层。 2、煞金,即制作金汞剂,古又谓之“灭金”。先将黄金料捶打成薄片,细剪成丝,将用与煞金的罐子置于炉上加热至发红(约400℃)时,将金丝倾入,随即将水银倾入,速搅,使之成为膏状。此金与汞之配比常为3:7或2:8,习有“七煞”、“八煞”之说。 3、做抹金棍,即镀金的抹子,系特制的扁头铜棍。长约15厘米,径约1厘米,一端打扁,并略翘起。棍表面须磨光,扁端须用酸梅汁洗过,并伸入水银中反复涂抹,令其沾满水银后晾干,待用。金泥不易被他物粘连,唯此金棍除外。 ;(二)抹金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