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传统节日中的语文.ppt

发布:2019-01-27约2.01千字共1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初一一班 孟凡蕾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之一。北京的歌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绿竹别其三分景 红梅正报万家春 横批:春回大地 年年顺景则源广 岁岁平安福寿多 横批:吉星高照 一年好运随春到 四季彩云滚滚来 横批:万事如意 丹凤呈祥龙献瑞 红桃贺岁杏迎春 横批:福满人间 元旦,中国节日,即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 。为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 “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一月一日改称为“春节”,阳历1月1日定为新年的开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为全国人民的节日。传说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 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屠苏酒 瞿佑 紫俯仙人授宝方, 新正先许少年尝。 八神奉命调金鼎, 一气回春满降囊。 金液夜六千尺井, 春风晓入九霞觞。 便将凤历从头数, 日日持杯访醉乡。 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 隋炀帝 法轮天上转, 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 花焰七枝开。 月影疑流水, 春风含夜梅; 燔动黄金地, 钟发琉璃台。 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1],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雨上即怀两首》 颜贤风(其一) 清明烟雨锁重楼, 一路伤魂陌上游。 黄土深藏亲冢泪, 青松漫绾祭人愁。 几番凭吊销凝绪, 半句心音隔断喉。 岂负凌霄他日誓, 徒教先祖卧荒丘!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柏罗江自尽殉国。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 唐 刘禹锡《竞渡曲》 浣江五月平堤流, 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 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枹击节雷阗阗, 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鬐鬣动, 螮蝀饮河形影联。 先鸣余勇争鼓舞, 未至衔枚颜色沮。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追溯由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七夕节的过程,时间当在战国,地点则在楚国。查经问典,《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 宋之问 传道仙星媛, 年年会水隅。 停梭借蟋蟀, 留巧付蜘蛛。 去昼从云请, 归轮伫日输。 莫言相见阔, 天上日应殊。 沈佺期 秋近雁行稀, 天高鹊夜飞。 妆成应懒织, 今夕渡河归。 月皎宜穿线, 风轻得曝衣。 来时不可觉, 神验有光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