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如何成为老年人忘年交.ppt

发布:2018-10-28约6.04千字共4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3、家庭内部人际关系 尊重和爱是老年人的两种重要的心理需要,在老年人与子女晚辈的交往中可以获得。如果家庭中人际关系和谐,气氛融洽,儿孙们能够对老年人表示出充分的尊重,孝顺他们,并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嘘寒问暖,老年人就能因此获得较大的心理满足。 但是,代沟问题往往会导致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矛盾。例如,婆媳关系在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老大难问题,在有些婆婆的潜意识里总认为是媳妇夺去了儿子对自己的爱,将媳妇视为情敌,对媳妇总是唠叨罗唆,甚至横挑鼻子竖挑眼。 (三)老年人的婚姻状况 离婚、丧偶和再婚是老年人遇到的主要的婚姻问题。 1、离婚: 一般来说,对于要求离婚的一方离婚后往往感到轻松和如释重负,而被迫离婚的一方则有痛苦和被抛弃的感觉,但是双方老人都将面对孤独和再婚的困扰。 2、丧偶: 这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是严重和剧烈的,有研究表明,老年丧偶者在配偶去世后头6个月的死亡率比平均死亡率高40%。丧偶后,老年人的心理变化复杂,悲伤感和孤独感最为典型。 3、再婚: 部分离婚和丧偶的老人会有再婚的念头,而再婚后也会遇到很多问题,例如,如何适应对方的生活习惯、如何面对双方的子女等等,这些对老年人的心理会产生困扰。 当然,除了婚姻本身之外,社会外界对老年人婚姻,特别是对离婚和再婚的评价和看法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心理,无形中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负担。 3、社会环境因素 营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健康、愉快地生活的社会环境,是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衡量该社会文明和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 1、社会风气: 尊老爱老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尤其是现在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与日俱增,整个社会都应该关注、爱护、尊重老年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有利于老年人积极心理的形成。例如,在公共汽车上为老人让座,在银行优先为老人提供服务,热心照顾孤寡老人等。 2、社会福利状况: 家庭养老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养老形式,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家庭养老弊端的不断涌现,社会养老今后将成为趋势。通过国家和社会向老年人提供具有优惠性质的生活、医疗、保健、娱乐、教育等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五、老年人心理活动的类型 1、桃花依旧笑春风(乐观型) 2、事能知足心常惬(知足常乐型) 3、草木皆病(关心健康型) 这类老人特别关注自己的健康,唯恐年老体弱多病。有的人确实有病,但夸大病情;有的则是基本无病,却千方百计找出自己的病。 4、自古圣贤皆寂寞(解脱型) 这类老人性格一贯内向,退离休后更是减少社交。 他们对晚年生活要求不高,能平静地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不轻意开口求人,往往有抑郁心理。 5、自古孤独一老翁(依赖型) 这类老人依赖性强,需要别人在情感上支持他们,在生活上帮助他 们,用别人的同情获得自己情感上的满足。一旦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认为别人瞧不起自 己,或不愿意帮助自己,从而出现沮丧情绪,这类老人属于寻求支持型。 6、老夫卿发少年狂(坚持工作型) 7、无可奈何花落去(冷淡型) 8、春花早谢亦因我而起(自责型) 9、怒发冲冠为哪出(愤怒型) 六、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需求 一, 生理需求 二,安全需要 对于老年人来说,其安全感最主要的是来自子女和社会的关心和照顾以及家庭是否和睦,社会是否稳定。 三,情感需要 最重要的是亲情和友情。 四,独立需要 更多的当代老人并不愿意依靠子女,相反他们更愿意独立的生活。一项关于老人是否愿意与子女同住调查显示:只要经济独立,大多数老人不愿意与子女同住。而且在调查中还发现,老年人是否选择与子女同住于其自身的文化程度有关:不识字没有文化的老人有80%愿意与子女同住;高中程度的老人选择则与子女同住的约有50%;而受过高等教育的老人愿意与子女同住的只有40%。而且在调查中还发现,独立要求和独立意识越强的老人其心理越健康,晚年生活更幸福。 五,自我实现的需要 许多的老人在退休后,积极地去创造自己的第二职业,或者是奉献公益事业,或者是专注于自己因工作没有时间而搁置的业余爱好,充分跳动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充分享受退休后的快乐。有些老人之所以感到空虚和寂寞也正是其自身价值不鞥实现的体现,更加说明老年人有着较强的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 七、如何与老年人有效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 与老人沟通的七个原则 1、亲切胜于亲热 2、态度胜于技术 3、多听胜于多说 4、了解胜于判断 5、同理胜于同情 6、理喻胜于教训 7、启发胜于代劳 1、亲切胜于亲热 亲切:和善、真诚、让人感觉舒服 亲热:亲近并且热情 2、态度胜于技术 感情要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