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韩流带来的哲学思考【荐】.pdf

发布:2017-08-05约3.48千字共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韩流”带来的哲学思考 漳州市龙海一中高二(2)班 陈 雅 璇 指导老师:罗彩蓉 “韩流”可不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它是来自韩国,以影视剧、流行音 乐为先行主力,以游戏为后发力量的一股文化势力。近年来,“韩流”几乎蔓延 了整个东亚地区,尤其是在华人国家或地区。 在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热捧韩剧和韩国明星的“哈韩族”。他们 穿着打扮模仿韩国明星,喜欢看韩国电影、电视剧,听韩国歌曲,时不时还冒 出一两句韩语来。一说到偶像,往往是 RAIN、张娜拉等等。《大长今》、《我 的野蛮女友》、《浪漫满屋》……更是同《百万朵玫瑰》一般在众多华人心里 绽放。 有果必有因,为何“韩流”会以如此快的速度和强大的势力蔓延呢? 从主观方面看,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及其高超的商业运作能力是十 分重要的原因。韩国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文化弱势国家,在“明治维新”以前, 它一直是中华文化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受汉文化影响极深。作为文化弱势国家 , 1 生产出强势文化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当然是件难事。而韩国政府通过设文 化产业振兴院、影音分轨公司,以及采取对电视剧出口免税、出口奖励等手段 , 以国内市场为立足点,开拓国际市场,终于成功地创造了“咸鱼翻身”的奇迹。 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的转换 ,让我们深刻体会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 相互转换的。而且正是由于有了正确的、科学的意 的指导,才促成了这一成 功的转换。 从客观方面看,中韩两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有着基本相同的文化心理 , 这为华人接受“韩流”提供了条件。许多韩剧中体现的长幼尊卑、孝义廉耻、中 庸思想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再现。中韩两国历史上的交流往来使两国 文化形成了内在的密切联系 ,这些都贯穿于两国人民的生活当中,促使我们接 受彼此相似的文化。由此可见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完全 孤立的,文化也是如此。 那么 ,来势汹汹的“韩流”带来了什么影响呢? 韩剧冲击中国本土影音市场,韩式服饰淘金中国服饰市场,韩国料理受白 领追捧,韩国化妆品对华出口居首位 ,韩国旅游业对准中国这一第二大客源国 2 ……据统计 ,中国目前已有的 1000多种单机游戏和 100多种网络游戏当中, 就有 70%为韩国游戏。到 2005年,中国 已具备了 6000亿元的文化产品消费 能力。这一切都让许多人开始担忧由文化冲击带来的经济冲击。 而一些文化学者和圈内人士对韩国历史剧严重失实则是满腔的愤怒。如 《大长今》将原本属于中国发明的针灸术冒称为韩国的发明,令人着实气愤。 还有,2004年央视播放《明成皇后》时,就有史学家对电视剧违反史实和中文 翻译方面的错误予以批评 ,因为当年的朝鲜王国乃是清朝属国,明成在朝鲜改 名为大韩帝国前应当称为王后而不是皇后。于是更有越来越多的人提起“文化侵 略”这个词。 联想端午申遗之争 ,我们不得不严肃地思考“文化侵略”这一问题。韩国为 端午江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 ,中国反倒落败 ,当时在国内掀起轩然大波。 有关专家认为,端午节由中国传入韩国, 已经过了历史的沉淀和演化,已变成 韩国的民间文化,就像唐装传入 日本变成了和服 ,传入韩国变成了韩服一样。 他们把我们的东西发扬并与本土结合 ,是事实。文化传播是互相影响渗透的, 也是事实。专家的看法并不阿Q ,相反 ,是对文化遗产的理智态度。 3 用发展观的角度去看,传统文化能不能被继承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它有 没有生命力,有没有为适应新时代发生某种相应的变化。如果没有,那它的命 运也只能是被放进博物馆供奉着。 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分析评判一件事情 ,就应当辩证地坚持两点论。 如果只看到“韩流”等文化产品输入的负面影响,就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我们还 应看到文化产品输入的积极作用。 首先,外来影视作品抢占市场对我国影视制作也是个激励。我们可以借鉴 韩国商业运作方面的一些经验。《大长今》这样的历史剧能在中国独领风骚 , 像中国这样有丰富历史积淀的国家难道就制作不出来吗? 其次 ,面对“韩流”,或者面对 日本动漫,面对美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