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第二小学:科技点亮梦想 童心共筑未来.docx
良渚第二小学:科技点亮梦想童心共筑未来
摘要:本文探讨了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二小学在科技教育领域的探索与实践,重点分析了课程设置、科创氛围营造和实施效果。学校通过开设人工智能、编程等创新课程,举办丰富的科普活动等举措,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同时,学校重视师资建设,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科创教育团队,推动科技教育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全面成长和未来科技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24)23-0022-03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第二小学,位于杭州北部新城、北秀明珠——良渚街道。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等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学校立足实际,以统筹规划、完善机制、科学管理为基石,全面、扎实、有效、深入地推进科技教育工作。
统筹规划与师资建设:同心协力,共筑科技教育之基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并将其置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核心位置。为了确保科技教育活动的有序和有效实施,学校将科创教育纳入总体规划和教学计划,成立了由校长亲自领导的科创教育小组。该小组负责全面规划、组织和领导科技教育工作,确保各项活动能够持续、扎实地推进。科创教育小组明确了各相关领导和教师的职责,确保每位成员都能根据自己的职责和专长履行责任。这种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机制,为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课程体系建设:多元融合,启航科技梦想
学校利用良渚文化发源地的地理优势和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了以科技普及课程和特色创新进阶课程为核心的多层次科技课程体系(如下页图),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平台,旨在点亮学生的科技梦想,打造“梦栖品牌”特色。
1.普及课程:夯实科技基础,提升科学素养
2.特色进阶课程:注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
学校在部分特色课程中还采用了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将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知识(STEAM)有机结合。例如,创客社团的“未来校园我做主之梦栖小创客”课程,基于真实的校园情境,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发展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全面提升其核心素养。
3.课程实施策略:多样化的激励与拓展渠道
为巩固学生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学习成果,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展示自我和拓展视野的机会。
二是专家讲座。学校邀请科技领域的专家到校举办讲座,为学生介绍最新的科技动态和前沿知识。专家的分享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好奇心和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是参与各类科技竞赛。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在竞赛中,学生既能和其他优秀选手切磋交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竞技水平,也能在挑战中增强自信心和对科技的热情,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科创氛围建设:多元活动推动科技教育深入人心
为了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氛围,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学校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1.校园科技节:点燃学生科学梦想
2.科技竞赛:增强科学应用意识与动手能力
学校积极组织科技小发明比赛、编程竞赛等赛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创新。例如,学校围绕“垃圾分类”主题组织了“变废为宝”小制作、小发明比赛。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制作出实用小工具,如利用易拉罐制作简易的太阳能热水器模型。通过这样的比赛,学生既学习了太阳能的应用原理,又提升了环保意识。
3.科技馆进校园:互动体验深化科技认知
4.人工智能研学:拓展科学视野
学校会组织学生走进人工智能企业和科创教育基地,开展人工智能主题的研学活动。例如,学校带领学生走进杭州市余杭区科创教育研究院,学习“物联网下的城市生活”“编程之下的数学之美”“地表水质无线智能监测站”等涉及人文社会、智慧生活、地球公民等科创主题的各类PBL课程,使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理解。
实施效果:用心耕耘,让科技教育开花结果
学校始终秉承“办有根的教育,培育有科技梦想的学子”的理念,通过不断深化科技教育,依托一系列实施策略和细致举措,使科技教育在校园中开花结果。
1.学生成长:培育“科创梦栖”学子
在科技教育的全面支持下,学生得以深入接触、系统学习当下主流且应用广泛的科技创新知识,逐步培养了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同时,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也得到了显著加强,为未来更为复杂的创新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2.教师队伍:打造“科创梦栖”教师团队
依托教育局教研室专家、高校专家团队和余杭区人工智能实践基地,学校打造了一支素养优良的科创教育教师团队,培育了一支优秀的科创导师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