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论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进城(跨区)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
选题意义与价值
1.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进城务工农民,简称农民工,他们是一个虽拥有农业户口,却在城市从事各种工作的社会群体。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是指离开家乡,随父母一起进城生活的儿童。这里特指0~6岁的学龄前儿童。
学前教育是指学龄前儿童接受的各种形式的托管、保育和教育。
2.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农民进城打工逐渐形成浪潮。在城乡二元结构中进城务工农民是介于城市居民与农村农民之间的特殊群体,他们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特殊产物。特殊的环境、特殊的人群、特殊的身份汇聚产生了一个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就是其中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其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经过多方努力,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由于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外出“家庭化”和居住“稳定性”程度不断提高,由此产生了大量 0~6 岁的农民工子女。一些调查数据表明学前儿童中有36.05%的儿童随父母一起在城市居住,其数量居各学龄阶段之首(叶道香,2009)。背井离乡,务工地无老人照顾,加之农民工自身社会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农民工随迁学龄前子女大多要么处于放养状态,要么只能无奈地进入劣质幼儿园或无任何营业资质的“黑园”。近年来,有关学前儿童丢失、被拐卖、意外伤害、“黑园”火灾、校车交通事故等的报道频见报端,触目惊心。农民工随迁学龄前子女的生命安全、身心健康令人担忧。一些地方因黑园的不合法性及安全隐患诸多,纷纷取缔黑园,导致大量农民工子女无学可上,无处可托。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的问题日益凸显。
下一代的养育和教育问题永远是农民工的心头之痛。据国家人口计生委调查推算,2008年我国流动人口已达到2.01亿。而未来30年,我国还将有3亿左右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进城镇,届时将形成5亿城镇人口、5亿流动迁移人口、5亿农村人口“三分天下”的格局。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将成为关涉民生的重大问题。不积极妥善地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的问题极有可能影响社会安定,阻碍甚至破坏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近20年来的儿童早期教育研究也表明:对儿童实施优质早期教育不仅具有重要的个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从个人意义上来说,儿童早期享受到优质教育有助于其潜能的最大实现,也是对其受教育权的根本保障:从社会意义上来说,儿童早期享受到优质教育可以降低后续发展的社会成本,减少未来对社会福利的依赖,减少辍学、失业、违法或犯罪等社会问题。尤其是对于处境不利的儿童来说,优质的早期教育,更是减少其生存与发展差异、减少不平等、实现教育公平与社会融合的关键。
本研究立足国情,拟对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的现状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揭露问题,剖析原因,总结经验。本研究可以填补该方面理论研究的空白,并为切实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问题提供可行性建议。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实践价值。
研究现状评述
随手翻看杂志报纸,打开电视网络,经常有关于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状况的报道跃入眼帘,可见民间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的关注很高,讨论热烈。相比之下,学术界的研究则要冷清得多。通过检索文献,我们发现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学前教育的专门研究最早在2005年,截至目前,专门的研究仅有两项:其中研究最早最深入、影响最广泛的一项是张燕对农民工子女接受非正规学前教育的探索研究。她和研究团队(2005~2008)曾以北京市四环综合市场为样本,深入调研过城市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状态与教育状况,并组织游戏小组,探索建构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四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非正规教育模式。她认为社区非正规教育模式是解决流动儿童学前教育问题的一条可行途径。
另一项是方建华、王玲艳等人(2007)曾对南京地区农民工聚集区3~6岁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农民工学龄前子女入园率为50%,其中入园率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男孩入园比例明显高于女孩。同时发现农民工家庭中子女数量是影响子女入园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民工子女多进入了农民工小学附设学前班和非注册幼儿园中,其生活和教育条件非常差。王玲艳(2007)曾对农民工家长教育意向进行调查,发现农民工家长对子女有较高的教育期待,但对入园持一种既觉得需要又不太愿意的矛盾心理,其希望幼儿园能离家较近,接送孩子的时间灵活,收费较低;他们希望孩子上幼儿园学习拼音、加减法、唐诗等,未入小学做好准备。王玲艳进一步提出,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农民工家长的教育意向,建立 3~6 岁农民工子女补偿制度, 保障其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加强对未注册幼儿教育机构和农民工子弟小学学前班的引导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