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白城师院液压实验指导书(修).doc

发布:2016-04-01约2.13万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一、雷诺实验 一、实验目的 (1)观察液体流层、紊流(湍流)两种流动型态及层流时管中流速分布情况,以建立感性认识; (2)加深理解层流、紊流、雷诺数的概念。确立“层流和湍流与Re 之间有一定联系”的概念; (3)熟悉雷诺数的测定与计算。做出下临界值2320。 二、实验原理 雷诺数是流体力学里面的一个参数 粘性流体流动状态的无因次数(即无量纲参数)群,其表达式: Re=Lu/μ式中u为流体流动速度;L为流场的几何特征尺寸(如管道的直径);u为流体的密度;μ为流体的粘度。雷诺数是流体流动中惯性力与粘性力比值的量度: 1883年,英国物理学家O.雷诺观察了圆管内的流动状态,首先提出:由层流向湍流的过渡取决于比值dup/μ(d为管子内径)。这个比值即雷诺数 Re。流态转变时的Re值称为临界雷诺数。实验(见层流)表明:对于圆管内的流动,当Re〈2300时,流动总是层流;Re〉4000时,流动一般为湍流;其间为过渡区,流动可能是层流,也可能是湍流,取决于外界条件。对于平行流体流过光滑平板的情况,边界层由层流转变为湍流的临界雷诺数约在105~3×106之间。 层流时,流体质点作直线运动且互相平行。 湍流时,流体质点紊乱地向各个方向作无规则运动,但对流体主体仍可看作向某一规则方向流动。 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当管中流速较小时,从细管中引到水流中心处的墨水成一条线,说明流体质点有规律的沿管轴作直线运动,此时流体流动型态为流层;当流速逐渐增大时,将发现墨水线开始波动,此时为过渡流(并非一种流型);当流速增大道到一定数值时,波动的墨水线消失,墨水线一经流出随即散开与水完全混合到一起,说明此时流体质点紊乱地向各个方向作不规则运动,但主流体仍向一规定方向流动,此时流动型态为湍流。实验证明流体的流动特性取决于流体流动的流速,导管的几何尺寸,流体的性质(粘度、密度),各物理参数对流体流动的影响由Re 的数值决定。即 Re = ud/v = duρ/μ 式中 u——流速(m/s) d——导管直径(m) ρ——流体密度(kg/m3) μ——流体动力粘度(kg/s·m 即Pa·s) 水的μ=0.001Pa·s(μ=1.01×10^-3Pa·s, v=1.01×10^-6m/s Re≤2000 时为层流; Re=2000 时为层流临界值; Re≥4000 时为湍流; Re=4000 时为湍流临界值; 三、实验流程 实验流程图如图2-1 所示。 自来水由调节阀A 送入高位槽中,缓冲器2 用来消除进水带来的干扰,高位水槽的水位由溢流箱3 保持其恒定,在水槽下面接一垂直玻璃管,其水量由C 阀调节;其流量由转子流量计测出,在水槽上部放一墨水瓶1,在垂直管入口处插入一根与墨水瓶相通的墨水注入针,墨水的流量可由阀门B 调节。 四、实验步骤 (1)熟悉实验装置及流程 (2)开阀门B 放一团墨水(2cm-3cm),再关B 阀,略微开启C 阀,使管中的水在很低的流速下流动,观察墨水顶端形状。 (3)开阀A 向高位槽供水,并调节阀A 保持有少量水溢流。 (4)微开启阀B 调节阀C 的开度,观察墨水现在管中出现的不同现象。 (5)记录层流,湍流时转子流量计的读数。 (6)流量由小到大,观察墨水线由直线转变为波动时转子流量计的读数,再使流量由大到小,观察墨水线条由波动转为直线时的转子流量计的读数,如此重复测定,即可测出本实验装置层流临界值。 (7)关阀B,再关阀C,后关阀A。 五、注意事项 (1)溢流量不要太大,液面波动严重时会影响测试结果; (2)B 阀墨水量不应过大,否则既浪费又影响试验结果; (3)读取流量计读数应待C 阀调节完稍后再读; (4)轻开轻关各阀门。 雷诺实验数据表 层流 至 临界 紊流 至 临界 A = A = B = B = H = H = t = t = V = V = Q = Q = u = u = d = d = ρ = ρ = μ = 0.001Pa·s μ = 0.001Pa·s Re = duρ/μ Re = duρ/μ Recr = 备注: 实验二 伯努力方程、流量连续性方程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伯努力方程仪的使用。 (2)观测流动流体阻力的表现。 (3)观测流动流体中各种能量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和规律,加深对,伯努力方程的理解。 (4)了解在不同的情况下,流动流体的流速与通流截面的关系(选作)。 二、实验原理 1.流量连续性方程 流量连续性方程是质量守恒定律在流体力学中的一种表达形式。 液体在不等截面 管内作恒定流动,任取1、2两个通流截面,设其面积分别为A1和A2,两个截面中液体的平均流速和密度分别为1、1和2、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单位时间内流过两个截面的液体质量相等,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