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第十章食品的风味物质论述.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味觉(甜、苦、酸、咸) 嗅觉(香、臭等) 触觉(硬、软、粘、热) 运动感觉(滑、干等) 视觉(色、形状等) 听觉(声音等) 较狭义的观点: 味觉、嗅觉 —— 化学感觉 较广义的观点: 味觉、嗅觉、触觉等 —— 化学感觉 物理感觉 更广义的观点: 味、嗅、触、视、听觉等——化学感觉 物理感觉 心理感觉 日本:甜、苦、酸、咸、辣 5类 欧美:甜、苦、酸、咸、辣、金属味 6类 印度:甜、苦、酸、咸、辣、淡、涩、 不正常味 8类 我国:甜、苦、酸、咸、辣、鲜、涩 7类 还有:清凉味、碱味等 表1 几种物质的味的阈值 风味物质: 食品中体现风味的化合物 食品的特征效应化合物(关键化合物): 能代表食品风味的一个或几个化合物 风味物质的特点: 种类繁多,相互影响 含量极微,效果显著 稳定性差,易被破坏 风味物质的分子结构缺乏普遍规律性 受浓度、介质等外界条件的影响 舌头不同部位对不同味觉的敏感度不同: 二、影响味感的主要因素 1. 呈味物质的结构: 内因 一般:糖类 —— 甜味 羧酸 —— 酸味 盐类 —— 咸味 生物碱、重金属盐 —— 苦味 有例外 一、甜味与甜味物质 (一)呈甜机理 1.AH / B 生甜团学说 ( AH, B 理论, 夏氏理论) 1967年 美国 Shallen berger(夏伦贝格尔) 甜 A H…………B 甜 味 0.25~0.4nm 0.3nm 味 分 B…………H A 受 子 体 (二) 甜味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甜味强度: 甜度 以蔗糖为基准物,比较其他甜味剂在同温同浓度下的甜度,这种相对甜度(甜度倍数)称比甜度。 (10%或15%蔗糖水溶液 20oC时,甜度1.0) 影响甜度的主要因素: 浓度: 浓度增加,甜度增加 (三) 常见甜味剂 按来源分:天然甜味剂:蔗糖、果糖、葡萄糖、 麦芽糖、淀粉糖浆、 甘草苷、甜菊苷 合成甜味剂:糖精、甜蜜素 按生理代谢特性分: 营养性甜味剂 非营养性甜味剂 三、酸味与酸味物质 酸味强度: 品尝法:主观等价值(P.S.E) 感受到相同酸味时该酸味剂的浓度. P.S.E越小,在相同条件下酸性越强 另一方法:测定腮腺分泌唾液的平均流速 流速越大,酸性越强 (1)氢离子浓度 在相同条件下, 氢离子浓度大的酸味剂 酸味强 (3) 酸根负离子的性质 * 酸味强度: PH相同或相近时,有机酸 无机酸 * 酸感品质: 大多数有机酸:清鲜、爽快 无 机 酸: 苦涩感 (一)呈酸机理 受体:磷脂 H+ A- H+ 定味基, A- 助味基 定味基在磷脂头部发生交换反应 → 酸味 四、咸味与咸味物质 (一) 咸味模式: M+ A- M+ : 定味基 被味细胞蛋白质的羧基或磷酸吸附 ,呈咸味 A-: 助味基 影响咸味强弱、副味 §10.7 食品中香气的形成途径 (2)芥末、萝卜: 异硫氰酸酯类化合物 异硫氰酸丙酯(芥子油) 受热 水解 → 异硫氰酸 (辣味减弱) 七、其他味感 1. 清凉味 薄荷风味: 留兰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