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doc

发布:2016-12-30约1.99万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一、明代文学 1、第一章-《三国志演义》(第三节) 2、第二章-《水浒传》(第一节:版本;第三节) 3、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第一节:吴中四杰;第二节) 4、第四章-明代中期文学(第一、二、四节) 5、第五章-明代杂剧(第三节:徐渭及《四声猿》) 6、第六章-明代传奇(第二、四节) 7、第七章-汤显祖(第二、三节;另注:《牡丹亭》的特殊文化意义) 8、第八章-《西游记》(第三节) 9、第九章-《金瓶梅》(第三节;另注:《金瓶梅》反映的内容以及被称为哀书的原因) 10、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第一节) 11、第十一章-明晚诗文(第一节:童心说;第二、三、四节) 二、清代文学 1、第一章-清初诗文(第四、五、六节) 2、第二章-清初戏曲(第一节:李玉、李渔;第二、三节) 3、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第二节:《醒世姻缘传》) 4、第四章-《聊斋志异》(第二节) 5、第五章-《儒林外史》(第一、四节;另注:其结构特点) 6、第六章-《红楼梦》(第二、三、四节) 7、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发展(第一、二节;另注:注意黄景仁的诗) 三、近代文学-龚自珍(重点是龚的诗) 第一部分:明代文学 “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第一章《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产生了《三国演义》、《水浒传》,中国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产生 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 2、特点: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是由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起来的。 3、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平妖传》、《水浒传》等。 4、明中叶后,章回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 5、章回小说包括: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五种类型。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第二节 《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三国演义》是《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简称。 一、成书 《三国演义》有一个漫长的成书过程。 陈寿的《三国志》,刘宋裴松之为之作注。 宋代三国故事更为流行。 《东京梦华录》:霍四究。 《东坡志林》:“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故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 宋元时代三国故事更被大量地搬上舞台。 今存最早的也是唯一的一部《三国志平话》是元代至治年间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三国演义》是 “世代累积型”小说。 二、作者 罗贯中,籍贯太原,大约生活在1310至1385年之间。一说《水浒传》是他和施耐庵合写而成。 三、版本 嘉靖本,是最早的《三国演义》版本。书名《三国志通俗演义》。 《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 《三国演义》最通行的版本是清代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一百二十回修改本。 第三节 《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1、拥刘反曹倾向。 作者从儒家的政治道德观念出发,糅合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来表现对昏君贼臣及黑暗统治的痛恨,对圣君贤相和清平社会的渴望。奉蜀为正统,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道德理想。 2、“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基础上的“义”。 3、崇尚智慧。 就写人而言,诸葛亮是典型的智慧的象征。 就叙事而言,《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被人们称为全景性军事文学。突出智斗,是这一作品的特色。作品写战役,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1、“七分实事,三分虚构”的史料处理原则,使小说极具艺术魅力。 《三国演义》虚实结合。实使读者产生真实感,虚使小说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满。 2、人物塑造上,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端。 曹操的奸诈、诸葛亮的智慧、刘备的仁厚、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等。 3、结构上,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矛盾斗争为主线,精心结构无数的故事,虽事件复杂,却不琐碎支离;有曲折变化,然脉络分明,构成了一个基本完美的艺术整体。 4、“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三国演义》的语言雅而不涩,俗而不俚。“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简洁、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叙述描写,不以细腻见长,而以粗笔勾勒见工,但许多生动片段,也写得粗中有细 《演义》的缺点: 1、人物性格缺少发展;2、运用想象夸张,有时不免过分,“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第二章《水浒传》 一、成书英雄传奇小说 宋末元初,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初次完整地记录了三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