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社会调查报告范文.doc

发布:2016-12-25约4.61千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社会调查报告范文 篇一:试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性质 龙源期刊网 .cn 试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性质 作者:石林山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09期 摘 要 新刑事诉讼法确立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但仍然没有确定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属性,对其是否能够作为证据使用未加规定。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与品格证据、意见证据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在适用目的、作用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关键词 未成年人 社会调查报告 法律属性 品格证据 意见证据 作者简介:石林山,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3-086-02 一、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概述 2012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通过的《关于修改的决定》第268条确定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据此规定,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过程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可以自行调查或者委托其他机构和组织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查,提出意见,形成调查报告,为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提供参考和依据。 按照相关的法律规定,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证明未成年被告人是否有罪以及罪轻的事实情况;第二,对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予以调查;第三,查清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对其步入犯罪泥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和时间的详细情况;第四,调查未成年人的兴趣爱好、情感情况、身心发育程度等;第五,注意未成年人生理、心理有无畸形变态等。 但是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性质如何?能否作为证据使用?新刑事诉讼法仍然没有做出明确的界定。有观点认为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具有证据的属性,持此种观点的人基本上都把其归到品格证据或意见证据一类,本文试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与品格证据和意见证据进行比较以求阐述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法律性质。 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与品格证据 由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所包含的内容与国外的品格证据有一定相似之处,所以有些学者就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作为品格证据看待。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混淆了社会调查报告与品格证据的属性,没有认清调查报告的真正作用,不利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二者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二者所包含的内容有区别 篇二: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调查报告 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调查报告 姓 名: 学 号: 所在学校: 指导教师: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调查报告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也是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虽然国家和社会为减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出台了一些法律、政策,然而,未成年犯罪却呈上升趋势,而且逐步出现手段成人化、年龄低龄化、团伙化、高智商化、暴力化等新特点,已成为危害社会治安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现状 (一) 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态势 河南省某县2005-2008年未成年人因违法而被判有期徒刑或拘役、管制的共有183起,具体情况如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1、该县暴力犯罪比例高,多表现为抢劫、盗窃、抢夺、寻衅滋事、故意伤害犯罪等。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作案动机和目的十分单纯。多数违法犯罪的青少年自身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不能清楚地辨别是非。2008年15岁花季少女刘某某,不堪忍受同学张某长期的欺压、侮辱,与一帮朋友一起将张某打成重伤,等待她的将是三年有期徒刑。 2、年龄主要集中在16-18周岁之间,农村未成年和城市闲散青少年犯罪比例高,约占总数的88%。2007年破获的一个盗窃摩托车团伙案,该团伙犯罪成员4男2女均为十七八岁的未成年人,他们辍学离家出走,在娱乐场所相遇成为恋人、知己,他们模仿着电影里的情人非法同居。16辆各种型号的摩托车成了他们的战利品和情人节礼物。 3、团伙性犯罪明显。由于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条件尚处在较薄弱时期,如果以个人的力量来达到犯罪目的,未免胆怯,因而往往形成一些较为稳定的犯罪组织。 4、盲目性、偶发性和冲动性是该县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特征。 二、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从犯罪原因上分析,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包括未成年人自身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作具体的分析。 (一)未成年人自身的原因。 心理发育不成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根本原因。未成年人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极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引诱,从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随心所欲,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由于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