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物理教学中发散性思维培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物理教学中发散性思维培养【摘 要】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条件,而创新又是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因此,在素质教育理念下的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成为了很多教师关注的课题。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了自己在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体会,总结了一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需要注意的问题,希望通过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培养能够更快地实现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目标。
【关键词】物理学科;发散性思维;学习兴趣;探究实验
很多人都说,物理学科是一门非常“磨练脑子”的学科,的确如此,与其它学科相比,物理对于学习者思维能力的要求往往更胜一筹,学生要想学好物理,一定要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然而,换个角度想一想,物理学科就是一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学科,这对于正处于思维转型和高速发展的初中生来说意义非常重大。在众多的思维能力中,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与聚合性思维相对于的发散性思维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都是我们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结合生活,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
任何思维能力的形成都有赖于浓厚的兴趣。在物理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首先就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于课本上理论化的物理概念规律往往都是兴趣乏然,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些学生不感兴趣的理论知识同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结合起来,这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有裨益。例如,笔者在给学生上到《升华和凝华》这节的内容时,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了这样几个问题:在家里,为了预防虫蛀的问题,我们通常会在衣柜里放上一些樟脑丸,过上一段时间以后,当我们打开衣柜时,会发现樟脑丸越变越小,直至最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衣柜里会充满樟脑丸的气味,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很多人为了除去卫生间的异味,都会在卫生间放置一些固体香,随着时间的推移,固体香会越变越小,直到最后消失,这是为什么呢?冬天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发现在窗户的玻璃上会附上一层霜花,你们知道这是怎样形成的吗?就这样,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实例入手来解释课本上的知识,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物理科学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这样,会有效激发他们对身边物理现象、物理规律的思考和探索的兴趣,从而使得各方面思维能力,包括发散性思维能力都能够获得有效提升
二、从探究性实验入手培养发散性思维
物理学科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自然学科,实验具有验证和探究两大功能,在探究性实验中,实验的方案和结果都是未知的,它需要学生采取主动探究的方式才能够获得,因此,相较于验证性实验,在探究性实验中,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往往会更大,探究性实验对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更有效果。因此,物理教学中,探究式实验的开展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例如,笔者在讲到《物质的密度》这节的内容时,就采取了实验探究的方式来开展这节课的教学活动。首先,教师拿出了两块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不同材质的金属块,由于金属块表面涂上了相同的油漆,因此,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区别,接着问学生,有没有什么办法来鉴定这两个金属块分别属于什么物质?于是,学生开始对着这两个金属块研究了起来,有的拿起来掂量一下,有的用手触摸表面,但是几番折腾下来,学生还是没有办法判断出金属块的质地。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一种新的鉴别方式,用物质的体积和质量之间的关系来判断物质的属性。要想判断出眼前两个金属块是什么物质,可以来探究一下物质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接着,教师给出了几种物质,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来探究每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经过一系列的实验测定,学生逐渐探究出,原来同一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比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值,既然如此,通过不同物质的比值就可以判断出物质的属性。就这样学生就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得出了密度的实质和特性。密度其实质就是体积与质量之比的常量,因此,无论物质的体积和质量发生什么变化,其密度是固定不变的,如果能够测出物质的密度的话,就可以有效帮助判断物质的属性。在这个实验中,探究性和未知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其思维是处于一个开放的状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往往可以得到不同的方案,因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就在此过程中逐渐获得了提升。
三、利用开放的作业习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作业习题是物理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业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促进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可以注意从作业习题入手,一方面,可以充分运用教材中的一些典型例题、习题,按照不同的思路和解题方式,进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自编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题,打破学生“一题一解”的固定思维,从而让学生通过这些作业习题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