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 刘 晓 玲 学习重点 掌握痰饮病的治疗原则与辨证论治。 重点掌握原文: 2 、15、16、17、18、22、23、24、25、28、30。 概 述 1、痰饮病的含义: 痰饮,主要是指水饮,卽清稀的饮邪。痰与“淡”字相通,“淡”与“澹”相通,形容水动之貌。 痰饮病:人体津液代谢失常,病理性的体液停留于人体局部所引起的病证。常引起咳、喘、满、肿、痛、眩、悸、呕等症状。 《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 概 述 1、痰饮病的含义: 痰饮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发病因素。 痰饮停留在不同的部位可产生不同的病证。 广义痰饮:痰饮病的总称。 狭义痰饮:是四饮中的一个病证。 概 述 2、痰饮病的分类:主要根据痰饮停留的部位、病机、症状分类。 四饮:痰饮、悬饮、支饮、溢饮。 痰饮:水留胃肠 四饮 悬饮:水留胁下 溢饮:水溢四肢 支饮:水聚胸膈 另外:还有留饮、伏饮、微饮、肺饮 概 述 2、痰饮病的分类: 还根据水饮病邪轻重、停蓄的长短、病位的深浅,分为: 留饮:水饮久留而不去 伏饮:水饮深伏而难行 属四饮范畴 微饮:水饮之轻微者 概 述 3、痰饮病总的病机: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失调,水液潴留。 痰饮病症状多端,常见咳、喘、满、呕、悸、眩、痛、肿等。 4、痰饮病治疗大法:以温药和之。 概 述 5、痰、饮、水、湿的关系 痰:质稠浊。“百病皆由痰作祟”。 “有形之痰咳吐可见,无形之痰从症测知”。 饮:质较清稀,聚集于胸、腹、肠胃等管腔之中。 水:质清,流动性大的液体,多流积于低下松驰部位。水之为病,水气病。 湿:湿性粘腻、重滞,易困阻脾胃,弥漫全身,表现为肢体困重,骨节疼烦,纳呆便溏,舌苔白腻等。有内湿、外湿之分。 概 述 痰、饮、水、湿的关系: 水化生湿,湿聚生痰;痰为饮之甚,饮为痰之渐;清稀为饮,稠浊为痰。 与后世“痰饮”的区别: 《金匮》中“痰饮”重在论饮;后世“痰饮”:以较稠浊的为痰,清稀的为饮,是痰、饮并重。 二、内容介绍 一、成因、脉证与分类 二、治则 三、辨证论治 四、预后 (一)、成因与脉证 【原文12】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 【原文19】脈浮而細滑,傷飲。 叙述痰饮病的成因和脉证。 痰饮病的成因——脾胃虚弱,饮水过多 食少——素体脾胃虚弱 脾胃转输不及 饮多——饮伤,虚劳 水饮内停 肺、脾、肾气化功能失调,水液潴留-----痰饮病 痰饮病的脉象(主脉)-----弦脉(偏弦) (一)、成因与脉证 “暴喘满” 素有脾胃虚弱,饮水过多,不及转输,水津停聚——“水停心下”——妨碍胸膈之气的升降 一时性停饮:“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 痰饮病的形成:“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 脾失健运为内因,饮水过多为诱因。 (一)、成因与脉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71条在论及太阳病大汗出后,胃津不足,“欲得饮水者,”提到要“少少与饮之”,以“令胃气和则愈。” 何况脾胃虚弱之人,更不宜一时“饮水多”。 (一)、成因与脉证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虛”——弦脉 《金匮》弦脉的主病:痉病、疟病、腹满寒疝病和虚劳病等。 本条在“食少”的后面,又列出弦脉,并与里虚寒证对举,突出痰饮病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 (二)四饮的分类 1、四饮的分类 【原文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 【原文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留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二)四饮的分类 2、辨四饮 (原文1、2):叙述四饮的名称、部位、主证。 1、痰饮(狭义):水饮停留在肠胃之间所引起的病证。 2、悬饮:水饮停留于胁下所产生的病证。 3、溢饮:水饮溢于四肢、肌表或关节产生的病证。 4、支饮:水饮停留于胸膈之间所产生的病证。 (二)四饮的分类 2、辨四饮 (1)痰饮 :“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素盛今瘦”? 脾虚不运,饮入于胃,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充养形体,停聚 成为水饮(病理产物)。不能充养肌肤——肥转瘦 “瘦”字体现了饮邪即是病理产物,又是一个致病因素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饮邪从胃流向肠,与气相争,气过水声,“淡饮” 主证特点:瘦+肠间沥沥有声 病机:脾虚不运,水饮停积胃肠 病位:脾胃、肠间 (二)四饮的分类 1、辨四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