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为千秋则 行为万世师.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言为千秋则 行为万世师一个优秀教师的教学艺术实际上主要体现在他的语言和行为上。教师在教学乃至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语言、行为,不仅可以对他的学生成长发挥指导、示范作用,甚至可以对一定的社会群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就是这样一位“言为千秋则,行为万世师”的伟大教育家。认真研究孔子的教育实践,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认识讲求教师语言、行为艺术的必要性,明确教师语言、行为艺术的评价标准,并且从而认清提高教师语言、行为艺术的根本途径。
孔子对语言、行为艺术的重视,首先来自于他对理想中的人――“仁人”、“君子”的要求和期待。他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论语-颜渊》地的另一位学生子路问他如何成为一个君子,他的答复是“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并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最高境界。能“爱人”、“安人”、“安百姓”的人,才是仁人、君子,其实这就是孔子的培养目标。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孔子认为必须“修己”,其基本内容除了加强个人内在修养之外,言行修养显然是极为重要的内容。所以孔子在《论语》一书中,多次提到君子对言行的要求。例如孔子说:“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他又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他的这种言行规范就被毛泽东采纳,将两个女儿分别取名为“李敏”和“李讷”。孔子还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论语)提出了言行方式必须根据环境变化而变化的艺术处理原则,至今仍值得我们借鉴。然而,也有人根据孔子所说的一“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辞达而已矣”(《论语),就认为孔子在言行二者之中更强调行动、实践的重要性,而不十分在意语言的艺术性,其实这完全是误解。诚然,孔夫子十分重视言行的统一。他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可是,他也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指出质朴和文雅必须统一,二者不可偏废。他还特别强调:“有德者必有言”――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定有名言流传。他在和自己的儿子孔鲤的谈话时就告诫儿子:“不学诗,无以言。”(《论语)提醒孔鲤,要真正提高语言的艺术性,做到不仅能说,而且会说,必须通过学习借鉴《诗三百》这样的文学作品才行。通观《论语》这部语录体名著,我们便不难发现,孔子确实是第一流语言大师,他对语言的运用,确实达到了心口相应、从心所欲的地步。他谈治国之道,只用“近者说,远者来”上字(《论语),何等剀切!他谈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何其精辟!至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类的名言警句在《论语》中比比皆是,又是多么脍炙人口,发人深省!是的,我们今天对学生提出的培养目标,绝不等同于孔子时代的“仁人”、“君子”,但孔子所倡导的“爱人”、“修己安人”的思想,仍可以在扬弃中传承。作为教师而言,重视语言、行为艺术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正是为培养一代新人服务。
孔子十分注重语言、行为的艺术性,还缘于他十分关注“仁人”、“君子”言行的示范作用。这一点,对于我们教师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重任的教师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其实,就是用自己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学业专长,通过自己的言语、行为,以示范的方式来感召、熏陶、影响学生。汉代杨雄在《法言》中说过:“师者,人之模范。”国内一所知名师范大学的校训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都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教师言行的示范性特点。孔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身正,其实就体现在言语、行为上。教师必须在言语、行为上给学生做出表率。因为我们的身正不正,直接影响到“正人”的效果一一孔子还有一句话说得更为明白:“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他甚至把“正人”提高到治国安邦的高度,鲁国的执政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为了“正人”,孔子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细节,一点都不马虎。他尊重长者:“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他尊重朋友:《论语“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论语)“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论语)这些记载,极为生动传神地刻划出一位具有“温、良、恭、俭、让”美德的大儒的形象。当然,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既体现了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又体现了他的价值取向,给学生做出了表率。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论语)可见,孔子对不注重行为艺术、鲁莽蛮干的人是极为不屑的,而对深思熟虑的行为习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