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国传统文化之三中国古代信仰..ppt

发布:2016-12-13约9.83千字共6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四)务实而保守 1、含蓄凝重 2、纵向思维 3、求同 4、平均思想 5、慢节奏的生活方式 六、雪域高原文化 (一)西藏文化的两个背景 1、高原环境 1)形成纯真散漫的民 2)豁达开朗的民风 3)勤奋坚毅 2、藏传佛教 (二)西藏文化的综合特征 1、标志性 2、稳定性 3、神秘性 (三)特色文化 1、文学艺术 2、节庆文化 3、丧葬习俗 3、特殊婚俗 4、服饰文化 第六章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 一、先秦的教育 1、春秋以前的贵族教育 1)教育对象 2)教育内容 : 书 数 射 御 乐 礼 2、春秋以后的平民教育 1)有教无类 2)开创私学 二、汉以后的学制教育 1、官学 2、地方办学 3、私人办学 三、晋代以后的教育 1、设尚书省 2、实行科举制度 四、唐代 法制教育的开始 1、游学风气盛行 2、优待学子 3、吏部选仕考试 4、诗赋取仕制 5、留学热潮 五、两宋的教育 1、完善科举制度 2、扩大录取名额 3、实行三级考试: 县(州、乡)、省(会)、 殿试 4、八股文 六、清代教育 (一)满汉分离 1、重视国子监 2、重视汉典籍 3、文字狱 4、对满族的教育 (二)新式教育 七、科举史迹 (一)隋朝开始 (二)唐朝发展 (三)宋朝完善 (四)明朝鼎盛 (五)清朝终结 * * 1、1)迷信是狂妄的,企图测透事物并控制其进程;宗教是谦卑的,旨在接受并敬畏其根基 2)迷信是功利额的,要“神”服务于人的现实利益;宗教是道义的,它要人符合“神”的旨意。 3)迷信关切的是现世的事物和自我安乐;宗教关切的是超乎此生此世的终极意义或价值根基 4)迷信是反人类道德的,宗教是捍卫人类道德并提示人类道德的 2、 宗教是世界上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据统计,截止至2000年,世界总人口约为60.55亿,信仰宗教者约为51.37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4.8%。其中基督教徒(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有19.99亿人,伊斯兰教徒有11.88亿人,印度教徒有8.11亿人,佛教徒有3.59亿人。以上4种传统宗教信徒总数约占世界宗教徒人数的88%以上[1]。这个数据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信仰宗教,而其中又绝大多数信仰各主要传统宗教。另有数据表明,世界信仰宗教人数的增长率同世界总人口的增长率基本持平[2],也就是说全世界信仰宗教者的绝对数每年都在增加。这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切不可漠视,更不可无视。?? * 四-1、人是有限的存在,随时都有可能陷入失落虚无,因此决定了人们都会有某种形式的信仰需求 3、共同的信仰是一种深层潜在的群体粘合剂,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胶 4、宗教是社会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建设极为宝贵的资源 * 4-2)各行业的祖师;家族祖先 * 1)苦:对于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以为世俗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 2)集: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即佛教所谓的“业”,由诸烦恼所生 3)灭: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原因,是佛教一切修行所要达到的目的------作为佛教的最高理想境界,也称“解脱”、“涅磐”。 4)道:超脱“哭”、“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间之“涅磐”寂静的一切理论说教和修习方法 。即八正道 * 1)正见 对佛教真理、四谛等的正确见解 2)正思维 正思 正志 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 3)正语 修口业,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 4)正业 从事清静之身业 5)正命 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地生活 6)正精进 勤修涅磐之道法 7)正念 铭记四谛等佛教真理 8)正定 休息佛教禅定,心专注一境,观察四谛之理 凡此,可由凡入圣,由迷界此岸达到悟界彼岸 * 2、教义:“道” ,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先”,“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宇宙、阴阳和万物都是由他化生的 3、最高神尊,由“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 4、修炼:服饵、导引、胎息、内丹、外丹、符篆、房中、辟谷 5、仪式:斋樵、祈祷、诵经、礼忏 * #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是伦理,非宗教 * # 伦:类 、辈, 理:理法 * #对外伦理 * # 对内伦理 * 3—1)夏季风, 2)寒潮, 3)台风, 4)黄泛区黄土, 5)地震 * 安徽 江西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 4)二次葬; 天足 三、理的规定性 1、知书达礼 2、礼等同于法 第三节 儒家的政治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