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分析报告.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一、名词解释
肌小节:在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小节
动作电位:当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而又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树突或轴突、髓鞘和神经膜组成。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也称神经细胞
阈电位:刺细胞激所引起的初始化去极化程度达到某一临界值的膜电位即阈电位,从而引发都在电位
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只产生张力
渗透压:溶液所具有的吸引和保留水分子的能力称渗透压
溶血:将红细胞悬浮于一系列浓度递减的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差别,使红细胞膨胀直至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到溶液中,称为溶血。
血清:血液凝固后1-2小时,由于血凝块中的血小板激活;使血凝块回缩,释放出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
血浆:血僵尸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呈淡黄色液体,主要成分是水、血浆蛋白、电解质、气体、代谢废物和激素
血细胞比积(容):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积(容)
动脉:运送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从心室后出发,反复分支,越分越细,最后流入毛细血管
静脉:运送血液回到心脏的血管,最后注入心房
动脉血:富含O2和营养物质鲜红色的血
静脉血:含有较多代谢产物和CO2的血
心肌自动节律性:心肌组织能够在没有外来刺激的作用下,自动的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
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期前收缩:是指由希氏束分支以下起搏点提早产生的心室激动,又称室性异位搏动为小儿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曲折返或自律性增高所致
胃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以及水、无机盐和维生素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系统的过程
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受外力作用发生形变时所产生的对抗变形的力称为弹性阻力
顺应性: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呼吸膜:肺泡气体与肺毛细血管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组织结构
Hb氧饱和度:Hb氧饱和量和氧容积的百分比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肺内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何尔登效应:O2与Hb结合促使CO2的释放,这一效应称何尔登效应
波尔效应:酸度对Hb的氧亲和力的影响称波尔效应。波尔效应可促进肺毛细血管血液的氧合,有利于组织中毛细血管的血液释放CO2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为呼吸运动
肾叶:一个肾椎体和它所对应的肾皮质构成
肾小叶:一条髓放线和它周围的皮质迷路构成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滤过屏障(滤过膜):血液流经血管球毛细血管时,血浆成分滤入肾小囊腔必须经过有孔内皮,血管球基膜和裂孔膜,这三层结构合称为滤过屏障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原尿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刺激的结构或装置。
眼球会聚:近视物时会发生双眼球内及两眼视轴向鼻侧会聚的现象,也称为辅辏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主要由环境中的光线强度所决定,当环境中光照增强时瞳孔缩小,而光线减弱时瞳孔散大。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的反应,称瞳孔对光反射。
视野:单眼固定的注视前方的一点不动,该眼能够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视力:指视网膜分辨影像的能力。
排卵:当优势卵泡发育成熟时,其分泌的大量雌激素对垂体的正反馈效应,形成LH峰,由LH峰触发排卵,即卵泡壁破裂,卵细胞与放射冠一起随卵泡液排出卵泡。
灰质:灰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三个组成元素之一,与白质、黑质并列。在中枢神经系统,大量神经元的胞体及其树突聚集在一起,构成灰质。
白质:白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三个组成元素之一,与灰质、黑质并列。在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构成白质。
网状结构:在脑和脊髓内,神经元胞体和神经纤维交织排列成网状,称为网状结构。
内囊:内囊是大脑皮层与脑干、脊髓联系的神经纤维通过的一个部位的名称,位于基底神经节与丘脑之间。
突触后抑制:是通过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从而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根据神经元间联系方式的不同,突触后抑制又分为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两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突触神经元的兴奋性提高,这种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突触神经元的兴奋性下降,这种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屈肌反射:脊动物的皮肤受到较强的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屈肌收缩而伸肌舒张,肢体屈曲,称为屈肌反射。
牵张反射:指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