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论文:生活处处皆语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生活论文:生活处处皆语文
摘 要: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 我认为,语文回归生活,就是在教学中要尽力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语文化,语文问题生活化,将语文课程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语文的活动课,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生活 语文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关键在于贴近学生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语文与生活是血肉相连的。语文回归生活,就是在教学中要尽力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语文化,语文问题生活化,将语文课程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语文的活动课,体现“语文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的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在生活中学语文
我们的学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与自然、社会、他人发生联系,有着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的独特认识。他们在学校从课本上所学习到的新知识需要借助原有的生活经验,才容易被接受,变成自己的知识。因此语文学习中我积极面向学生的现实世界,面向他们的自然环境、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社会生活,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本身,建构起自己的认识,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比如:三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是《孙中山破陋习》,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孙中山姐姐缠足时的那种痛苦,我让学生上课前一天试穿自己已经穿不下的小鞋子跳绳。因为学生现在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根本无法体会到这种痛苦,让学生穿着自己穿不下的鞋子跳绳。生活中他们自己亲身体验了,这样学生就有感而发了,也很好地体会到了课文中孙中山姐姐深受的痛苦,学生学习课文时就能很好地把握这一情感,知道缠足是一件很不好的事,为同学们理解“这个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封建陋习”做好铺垫。语文教学方式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加强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运用,从而逐步学会生存本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活意义。
布鲁纳说:“探索是语文的生命线。”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语文教学过程就是探索的过程,我常常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去探索发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和兴趣,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拿《孙中山破陋习》这一课为例。学生在学习到孙中山姐姐因为缠足由一个非常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变得没有了笑声也没有歌声的孩子时,我就让学生想一想,学习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孩子很快回答:是什么事让姐姐变了呢?然后我再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孩子很快能总结到,原来是妈妈要给姐姐缠足这件事让姐姐非常痛苦。这么痛苦的事妈妈也知道,但是妈妈却执意要自己的女儿缠足,难道妈妈是个铁石心肠?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让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就查找一些关于缠足的资料,学生通过搜集、整理发现:原来在旧社会女孩子如果不缠足是嫁不出去的,是要被人家笑话的,所以妈妈虽然也心疼,但是她很无奈。这样来学习,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妈妈的苦衷。再由此引导学生,生活中也是一样,妈妈整天在我们的耳边唠叨个没完,好像除了唠叨还是唠叨,现在想来,这也是妈妈爱你的一种表现。
二、在社会中用语文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无用。我的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学习完《剪枝的学问》一文后,学生知道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我告诉学生生活中这样那样的能手可多了,于是让学生走上社会去了解各种各样的能手。活动中,学生采访了种菊花的能手,自己身边的学习小能手,家里的烧饭能手……通过采访、交流、分享、总结,他们发现:原来想成为一个能手也是很不容易的事,需要有毅力,有牺牲,只有付出比常人更多,才能做得比常人更好,才能成为能手。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用自己学习到的语文知识去采访、交流,与人分享、总结,从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增长了知识与能力。
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都有语文实践与语文学习。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