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社会资本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另一种策略.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投资社会资本: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另一种策略
李宜钊
【专题名称】公共行政【专 题 号】D01【复印期号】2010年08期【原文出处】《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海口)2010年2期第67~71,77页【英文标题】Social Capital Investment: An Alternative Developing Strategy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China【作者简介】李宜钊,海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李宜钊(1977-),男,福建永春人,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2006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
【内容提要】 当前中国的非营利组织面临着合法性、组织能力和公信力等困境,这些困境可以通过社会资本加以分析和诠释。为此,可以从社会资本的视角去探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策略,即社会资本的投资策略。社会资本的投资可以从合作规范、社会关系网络和信任建设三个方面展开。 【关 键 词】非营利组织/社会资本/投资策略non-profit organization/social capital/investing strategyEE9113UU8387042
[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1710(2010)02-0067-05 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转型社会中承担着太多的责任。毫不夸张地说,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状况是中国社会能否成功转型的关键。然而,当前中国的非营利组织遇到了发展的瓶颈。众多学者将突破瓶颈的希望放在了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公民社会以及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上。这无疑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何时能够真正得到松绑?中国的公民社会何时能够真正发展和成熟起来?所谓科学、理性的管理机制是否又能够真正适应极为重视“关系”的中国社会?至少到目前为止,这些问题都还存在着不确定性。那么,在这些不确定性中,当前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如何发展?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在现有的政治体制和文化背景下,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如何通过社会资本的投资,缓解或解决其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以实现其持续的发展。 一、非营利组织与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从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个国际性学术热点。一般认为,最早系统论述社会资本概念的是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他将社会资本看作是由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源所构成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1]。之后,在科尔曼、帕特南等学者的努力下,这一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逐步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得到了社会学者的认可和关注。齐美尔、林南、格拉诺维特、博特等则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中引入社会网络的概念,由此发现资源不但可以被个人占有,而且也可以内嵌于社会网络之中,并可以通过关系网络获取。社会资本就是社会网络中可以接触到的资源,它内嵌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它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2]195。 近十几年来,作为一个分析概念与一种分析方法的社会资本,得到了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和广泛应用。社会资本理论之所以如此盛行,是因为社会资本理论框架具有很大的弹性空间,尤其是文化因素对信任的影响占据很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对于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来说极为重要。因为,与其他组织相类似,中国的非营利组织无论是在组织结构上,还是在内置凝聚力、运作模式和筹资模式等方面,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即使引入西方国家的科学管理机制,社会关系网络对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影响依然是无法完全消除的。然而,即使不考虑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特殊存在,非营利组织的诸多特性也决定了社会资本在其中所能产生的深刻影响。 第一,非营利组织是以志愿行动为基础的。然而,自愿性的集体行动并不容易达成。事实上,如何克服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解决集体行动的困境,一直以来都是非营利组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资本理论认为,在一个继承了大量社会资本的共同体内,自愿的合作更容易出现[2]195。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不仅可以增加个人的利益,还可以作为解决集体行动的重要资源,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协调,克服个体理性所带来的集体非理性后果[4]。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提出的解决集体行动困境所需解决的三个问题中,即新制度的供给问题、可信承诺问题和相互监督问题,均体现出了社会资本的重要性[5]。社会资本在解决自愿性集体行动困境问题上,可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互惠。由于个体的行动者被嵌入社会关系网络之中,只有考虑他人的利益,个人才能从中获取自己的利益;当网络中集体利益受到侵害时,个人之间只有相互合作,保护整体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