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精神的求乞者《过客》的深层解读.pdf

发布:2017-06-30约1.2万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9卷第 6期 黄 山学 院 学 报 Vo1.9,NO.6 2007年 12月 JournalofHuangshan University Dec.20o7 精 神 的 求 乞 者 《过客》的深层解读 江海洋 (安徽大学 中文系,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 :通过对 “过客”意象的分析 ,认为 “过客”有其西方原型——苏鲁支;又有其东方原型——孔子。 “过客”是人类整体永恒地 “走”的命运的象征 ;同时也是鲁迅流亡知识分子形象的象征。 关键词 :过客 ;原型;反讽 ;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 :I2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47X(2007)06—0101—04 鲁迅的 《过客》,“在脑 筋中酝酿 了将近十 老者 ,和老翁也很相似 ,都扮演了一个劝说者的角 年 。”[】10年 ,对一个短小 的诗剧来说 ,或许太 色,也都 曾走过苏鲁支和过客正走着的路 ,但最终 长,但就其 中蕴涵的哲学来看 ,10年恰是诗思的 却停留了下来,一归依于对上帝的笑、哭、低唱,一 酿熟之期 。 归依于 自然的夫、土、风。 除西方的苏鲁支而外 ,老翁与过客的东方原型 一 、 过客意象的原型 可能要追溯到孔子与老子 。据 《史记》中的 《孔子世 家》记载 ,孔子到周向老子问礼 ,老子对辞去时的孔 从 《过客》诗剧的整体结构看,诗剧的核心是老 子说:“聪明深察而近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辨广 翁与过客 的问答 ,于是便不难找到这一 问答 的原 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3[]409而在老子的列 型——尼采的苏鲁支。在 《苏鲁支语录》的前言中, 传中,司马迂记载的老子对孔子所说 的话又有所不 尼采叙述到苏鲁支为了启蒙人群 ,结束隐居 ,走下 同,老子说 :“子所言者 ,其人与骨皆已朽矣 ,独其言 山冈,在树林中他遇到一位老者 。老者对苏鲁支说, 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篷累而行。吾 你将何所求于睡者,你不怕放火者的刑罚么?苏鲁 闻之,良贾深藏若虚 ,君子盛德,容貌若愚……”[3]494 支回答说,我爱人们。老者说 ,我也曾太爱人类,但 两处所记虽有所不同,但大意却是一致的,都是否 现在我爱上帝,人是一个太不完满的物品。然而苏 定了孔子的复礼之志,并劝他明哲以保身。但孔子 鲁支最终拒绝了老者的与鸟兽同群,颂赞上帝的劝 此后却成为了周游列国的 “漫游者 ”.知其不可而为 告 ,宣布上帝 已死 ,走到人群之中,教他们以超人 的 之,并没有接受老子的劝告。这里的老子相似于 《过 道理。在这里,不难看到鲁迅的老翁与过客的身影。 客》中的老翁,劝他不要再 “走”,劝他停下休息,在 苏鲁支为了爱人类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 的勇气、刚 鲁迅的过客身上,不难体味到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 健不挠的意志、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过客都极其相 的倔强 ,以及那种积极人世的精神。用李泽厚 由荣 似。苏鲁支在精神上与尼采之前作品中的 “自由精 格那里发展来的 “积淀说”来说 ,孔子的这种精神也 灵”和 “漫游者”形象是有联系的,苏鲁支也说 ,“我 应已化人民族的心理深处 ,成为民族集体无意识的 宁肯请问而且试行道路本身。”“这路——这原来是 一 部分,往往会不 自觉地在一些时刻和地点表现出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