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不合格品处理制度.docx

发布:2024-08-28约小于1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不合格品处理制度

一、总则

为了规范不合格品的处理流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品。

三、定义

1.不合格品:指未达到产品质量标准或客户要求的任何产品、部件或原材料。

2.返工:指对不合格品进行修复或重新加工,使其符合质量标准或客户要求。

3.报废:指对不合格品进行销毁或处理,使其不再用于生产或销售。

四、不合格品处理流程

1.发现不合格品:生产过程中发现不合格品,应立即停止生产,并由相关人员进行初步判定。

2.隔离和标识:将不合格品进行隔离,并进行清楚的标识,避免混淆。

3.首检员判定:首检员对不合格品进行判定,确定其是否属于以下几种情况:

可返工:不合格品可以进行返工修复,使其符合质量标准。

不可返工:不合格品无法进行返工或返工成本过高,应予以报废。

可降级:不合格品可以降级使用,但需要进行记录和标识。

4.填写不合格品记录表:对不合格品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发现时间、地点、原因、数量、处理方式等。

5.处理不合格品:根据不合格品判定结果,进行以下处理:

返工:由指定的部门或人员进行返工,并进行质量检验。

报废:由指定的部门或人员进行报废处理,并进行记录。

降级:由指定的部门或人员进行降级使用,并进行记录和标识。

6.质量跟踪:对返工或降级产品进行质量跟踪,确保其符合质量标准。

五、责任

1.生产部门:负责发现、隔离、标识不合格品,并填写不合格品记录表。

2.首检员:负责判定不合格品性质,并决定其处理方式。

3.质量部门:负责对不合格品处理流程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不合格品进行统计分析。

六、附则

1.本制度由质量部门负责解释。

2.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本制度仅供参考,具体内容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以下是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制度过于笼统,缺乏具体的操作细节和流程规范。

对不同类型的不合格品处理方式缺乏细化。

缺少对不合格品产生原因的分析和预防措施。

缺少对处理不合格品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要求。

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使其更加实用和有效。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