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doc

发布:2016-12-26约1.6万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部分 基础知识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 1、相对的稀缺:相对于个人的无限需要而言 2、绝对的稀缺:存在于社会历史的各个阶段 3、本质的稀缺:支付能力与支付手段的稀缺 二、效用最大化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并不是主体的行为都会达到效用最大化,而是说,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去分析和预测。 三、劳动力市场 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实证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特点:(1)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2)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 2、规范研究方法 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特点:(1)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2)目的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互惠交换不能实现的主要障碍: ①信息障碍;②体制障碍;③市场缺陷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与劳动参与率的概念 劳动力是指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即社会劳动力。 劳参率的计算公式: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100% 劳参率是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其计算公式是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比值,设为劳动力供给弹性,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则有: ES=(△S/S)/?(△W/W) 通常在考察市场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供给弹性值分布在0到无限大之间。根据劳动力供给弹性的不同取值,一般将劳动力供给弹性分布为五大类: ES=0,供给无弹性。无论工资率怎样变动,劳动力供给固定不变; ES→∞,供给无限弹性。这时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ES=1,单位供给弹性。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ES>1,供给富有弹性。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ES<1,供给缺乏弹性。 2、劳动参与率的生命周期 女性劳参率提高的主要原因:①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②灵活工作时间制度普遍推行;③人口出生率下降;④科技进步。 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的原因;收入保障制度以及各种形式的企业养老保险计划的完善和推广。 3、经济周期与两种劳动参与假说 一级劳动力由男性成年人构成。 二级劳动力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 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在经济衰退时期,多数情况下劳参率下降,即悲观性劳动力效用更强一些。 二、劳动力需求 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佣的劳动量。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佣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劳动力需求变量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定义为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1、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劳动投入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这就是劳动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2、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短期企业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故可变的成本也就是工资。 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必须使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1、劳动力市场的含义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同时,劳动力也是劳动市场的物质承担者。 2、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 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的代表人物是A 马歇尔 一般均衡分析的代表人物是L 瓦尔拉 3、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3)充分就业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1、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人口规模(2)人口年龄结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