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发展历程.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求职应注意的礼仪 求职时最礼貌的修饰是淡妆 面试时最关键的神情是郑重 无论站还是坐,不能摇动和抖动 对话时目光不能游弋不定 要控制小动作 不要为掩饰紧张情绪而散淡 最优雅的礼仪修养是体现自然 以一种修养面对两种结果 必须首先学会面对的一种结果----被拒绝 仍然感谢这次机会,因为被拒绝是面试后的两种结果之一。 被拒绝是招聘单位对我们综合考虑的结果,因为我们最关心的是自己什么地方与用人要求不一致,而不仅仅是面试中的表现。 不要欺骗自己,说“我本来就不想去”等等。 认真考虑是否有必要再做努力。 必须学会欣然面对的一种结果----被接纳 以具体的形式感谢招聘单位的接纳,如邮件、短信 考虑怎样使自己的知识能力更适应工作需要 把走进工作岗位当作职业生涯的重要的第一步,认真思考如何为以后的发展开好头。 Thank you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 一、采用同时代最新技术,开展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监测 二、不断完善监测技术体系,规范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三、健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全面推进监测工作 一、采用同时代最新技术,开展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监测 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传统手段为主。 20世纪70年代末,向规范化、自动化和系统化发展。 时间 事件 成果 1951~1954年 黄河中游地区三次大规模的水土流失勘查 较完整、较系统的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分区规划 1955年 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全国土壤水力侵蚀面积初步估查 最早的全国范围水土流失调查 1957年 黄河中游大面积的考察 编制了自然、经济与水土保持区划以及水土保持典型规划 1959~1961年 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对黄河洪水、泥沙和年径流量影响的研究 1963年 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会议设有山地利用和水土保持组 制定了七年科学技术规 土壤侵蚀遥感调查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1985年前后 1999年 信息源 80年代中期陆地卫星多光谱扫描仪卫片 90年代中期陆地卫星TM影像 过程 对全国的水蚀、风蚀和冻融侵蚀等进行了调查 应用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室内分析解译和野外核查 成果 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利用航空和航天遥感技术进行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建立了全国1:100000土壤侵蚀分类分级的空间型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了按行政区划(全国、省、县等三级)和按全国一级流域(包括黄河、长江、松辽河、海滦河、淮河、珠江、太湖和其他流域)划分的矢量图形库、TM影像库,以及按县、省、七大流域和全国等统计的侵蚀分类、强度分级的统计数据库 历时 7年 10个月 二、不断完善监测技术体系,规范水土保持监测工作 1984年颁布了《水坠坝设计及施工暂行规定》 1986年制定了《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 1988年颁布《水土保持技术规范》和《水土保持试验技术规范》 1995~1996年间,先后颁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规划通则》、《水土保持治理 技术规范》、《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验收规范》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效益计算方法》共4部9个标准 1998年颁布《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 2000年颁发了《水土保持前期工作暂行规定》(包括规划、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等) 2001年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 水土保持图》 2002年,水利部颁布实施了《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规范了监测技术和方法 三、健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全面推进监测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务院水行政部门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对全国水土流失动态进行监测预报,并予以公告。” 1个国家水土保持监测中心、7个流域机构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水土保持监测总站和部分重点预防保护区、重点治理区和重点监督区的水土保持监测分站。 全国第三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调查、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动态监测、京津周边地区土壤侵蚀动态监测工作陆续展开。 三、健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全面推进监测工作 意义: 及时对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和预报 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国水土流失的变化情况 研究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为国家制定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