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专业创新行动计划“项目”申请报告书(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业技术资料整理分享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建设申报书
一、项目现有基础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现有一个汽车技术服务中心中心,能基本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的需要,使用面积达800多平方米,专业生产性实训设备总值达100余万元。这些实训、实习场所,涵盖了汽车拆装、检测、故障诊断、维修、汽车营销、驾驶等基本技能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外专业实训实习基地群,为本专业提供了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环境 ,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项目”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设备与实训项目见表1-1 。
表1-1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与实训项目一览表
序号
实训室名称
现有生产性、实训设备
生产性、实训项目
1
汽车技术服务中心
烤漆房、大梁校正仪、四轮定位仪、扒胎机、举升机、千斤顶、空气压缩机、尾气抽排系统、车轮动平衡机、工具等。
用于真实环境下的生产性实训、实习。
2
汽车整车综合实训室
大众系列整车5辆,比亚迪秦、别克轿车,昌河轿车1辆。
用于整车综合检测、修理实训。
二、建设目标
加强学生生产性实训条件建设,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切实保障学生的实训、实习需要。在现有基础上新建1个实训室;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增加到20个,使毕业生顶岗实习率达100%。
加强生产性实训室内涵建设,成立生产性实训教学管理机构,完善生产性实训运行管理机制,加强生产性实训教学改革,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
三、建设方案
(一)建设思路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遵循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以生产化、市场化建设为主体,建设真实的生产环境,营造浓厚的职业氛围,更新设备,提升功能,通过各种形式合作共建和开放共享,使其成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载体。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模式,使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条件及其运行管理机制达到区域内先进水平,使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区域高技能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对区域同类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起到引领和带动作用。
(二)建设内容
1.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建设
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岗位技能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汽车维修、汽车性能检测、调整与维护、故障诊断与排除、汽车驾驶、运行管理等能力,并有一定的新技术应用能力,持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应大力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依托“前厂后校”办学模式,构建“车间式”教学工场,营造真实的生产性实训环境。汽车修理厂面积达800㎡,功能融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汽车修理、技术培训为一体,具有教学、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功能的汽车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并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性环境,开发由汽车机修车间、汽车钣喷车间、汽车整形与美容车间、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线、整车模型与“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组成的具有生产功能的汽车专业教学工厂。
同时,由于生产性实训基地还具备社会技术服务功能及职业技能鉴定功能,具备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的能力,通过对外开展汽车维修、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等业务,还可以承担企业培训任务以及为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校内实训基地具备了造血功能,实现了社会服务和实训基地建设的良性互动。
积极与企业行业开展深层次多方位合作,多渠道筹集资金,共建汽车生产性实训基地。由学校提供场地、厂房等基础设施及管理,企业行业提供车辆、设备、技术与人员等。项目建成后,除了满足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外,还可面向社会开展汽车技术服务,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校外实训条件建设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及所在专业群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汽车检测、汽车维修、汽车及配件销售与管理、汽车鉴定与评估、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售后服务及相关管理人员等,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要依托行业,按照“双向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构建“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双赢”机制。不断拓展功能,强化规范管理,提高合作层次。通过技术服务、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师资共享等广泛的产学合作途径,推动校外实训基地的长效管理机制、质量监控机制和考核机制的建立,形成长期稳定的工学结合关系。
实施“岗位群、多岗轮换制”顶岗实习方式,学生根据专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要求,在上述岗位群之间定期交叉换岗,轮流顶岗。实习期间由企业安排技术骨干、能工巧匠与学院专业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共同管理。顶岗实习结束后,由以企业为主的考核委员会对学生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者颁发“职业经历证书”。
深度联手合作企业,着力打造实习、就业“双基地”。学校专业教师经常深入商丘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