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XX年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查报告.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关于XX年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的自查报告
首页?青海简介?环境保护环境保护下面这些是来自周华坤的《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演变趋势及保护对策》关于青海省生态环境现状的描述?? ? ? ? ? ? ?天然植被破坏严重草场大面积退化土地荒漠化加剧水源减少,河湖萎缩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渐趋贫乏自然灾害日益频繁环境污染趋于加重 以下信息摘自:《青海地理》作者:张忠孝 严峻的生态形势 1.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侵蚀程度日趋严重 青海省受风、水、冻融侵蚀的土地面积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其中中度以上侵蚀面积有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受侵蚀面积的%。黄河流域是全省受侵蚀最严重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省内黄河干流平均含沙量/立方米,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量8814万吨,年侵蚀模数/平方千米。致使下游河道淤积越来越严重,河床越来越高。内陆河流域和其他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的%。 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仍以每年万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大。全省轻度侵蚀面积约占50%,中度侵蚀面积约占%,强烈侵蚀面积约占%。近年来,东部和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程度、危害程度均呈加剧趋势,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面积远高于全国水平。 水土流失危害极大,一是严重破坏了土地资源,仅湟水流域每年损失耕地9000亩;二是土壤肥力急剧下降,全省300万亩浅山耕地平均每年流失氮、磷、钾养分20万余吨;三 是沟壑纵横,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大量泥沙的淤积导致地表坎坷不平,影响水利设置正常发挥作用,造成生态环境严重失调。 2.土地沙化日趋严峻 全省沙漠化面积万平方千米,潜在沙漠化面积万平方千米,合计占全省面积的%,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环青海湖地区和黄河源头区。目前,沙漠化面积以每年1330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扩大。据1959年调查,全省沙漠化面积万平方千米,而1977年为万平方千米,年均递增%。据1994年青海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普查,全省沙漠化面积年均递增%。据相关研究资料推测,全省沙漠化面积在2030年将扩大到万平方千米,全省将有1/5的土地面积被沙漠覆盖。 沙漠化的加剧,使省内一些地区生态趋于恶化,出现了沙进人退的局面。沙漠在风力驱动下,吞噬了大片草原、农田、水面、道路甚至村庄,沙区群众深受其害。据有关人员研究,每年共和盆地大约有500吨沙粒落入龙羊峡库区,直接影响到龙羊峡库区的库容和安全。 3.退化草原面积不断扩大,程度日益加重 全省中度以上退化草地面积73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草地面积的%;严重退化草地面积440万平方千米,占全省草地面积的%;沙化草地面积193万平方千米,占全省草地面积的%。退化草地中以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的冬春季草场最为严重,同20世纪50年代相比较,单位面积产草量下降30%~80%,载畜量下降了 %。 退化草地分为“黑土滩”型、沙漠化型和毒杂草型3种,其中“黑土滩”型退化草地面积333万平方千米,占退化草地面积的%,“黑土滩”区植被消失,地表裸露,沦为无畜牧价值的裸地,主要分布在青南玉树、果洛、黄南三州及祁连山地西部、海南州的部分地区,植被类型依海拔3700米以上高寒草甸类草地为主。 沙漠化型退化草地占全省退化草地面积的%,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共和盆地、青海湖盆地及青南高原部分地区,沙漠化主要发生在海拔3000~3800米干旱、半干旱条件下的温带荒漠、温带荒漠草原、温带草原和高寒草原等生态类型的草地上。其中共和盆地最为严重,沙漠化面积万平方千米,约占共和盆地土地面积的%。 毒杂草型退化草地占全省退化草地面积的%,主要发生在温带草原和高寒草甸类草地上,狼毒等毒草比例大幅上升,如贵德芨芨草天然草地,据1981~1996年统计,毒草比例由~上升到%,产草量降低了%,毒草比重上升了24倍。 4.物种生存条件恶化,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全省野生动物由于受到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场退化等多重因素影响,物种分布区域缩小,物种生存条件恶化,受威胁的生物物种约占总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可可西里,1990年统计约有5万余只。1992年以来,遭捕杀的藏羚羊约在3万只以上。仅在XX年5月中旬的一次盗猎事件中,遭捕杀的藏羚羊就有700余只,加上母羊腹中的小羊,有上千只藏羚羊死于盗猎分子枪下。普氏原羚是我国特有的野生动物,1987年首次发现并命名,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青、甘、宁、新等省区,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觅食竞争加剧、被捕食等原因,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仅在青海湖区狭小区域内分布。据有关部门估算,1994~XX年总数为300只左右,普氏原羚是濒临绝迹的一种珍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