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苏联改革》精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 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列宁的实验 一、追随“理想”的实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面对现实的实验:新经济政策1921-1928 1、现实的困境(经济困难、政治危机) 2、勇敢的调整 三、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斯大林模式的建立途径 A、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 B、农业集体化(1929) C、国民经济发展5年计划 (1928) 第三只眼看斯大林时期的苏联: (印度)泰戈尔的:这种疗法不能持久 ——《俄罗斯书简》1930年 (法)罗曼.罗兰:两个不吻合的斯大林 ——《莫斯科日记》1935年 (法)纪德:生虫的红苹果 ——《从苏联归来》1936年 两份后世的回应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从生产力的角度看超越生产力水平; 经济上:四点 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干部职务终身制,个 人崇拜盛行,缺乏社会主义民主。 思想上:压制思想文化自由发展 。 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国沙文主义。(粗暴干涉 别国内政) 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根“拐杖”所起的作用是( ) A.赢得了一战胜利 B.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 C.巩固了工农联盟 D.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访问苏联后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消极的东西”主要含义是 A.苏联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B.新经济政策的弊端 C.支持工业化,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 D.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①英国圈地运动 ②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③苏联的农业集体化④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 )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由此造成的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 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有助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也开启了赫鲁晓夫的改革之路。 赫鲁晓夫改革光荣与混乱并行 1957年5月,赫鲁晓夫还提出苏联的人均牛奶、肉类和黄油产量三四年要赶上美国, 这对于缺少饲料和现代化畜牧机械及优越自然条件的苏联来说, 无疑是一厢情愿的事。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 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 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 B、他被处以罚款 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 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 2、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市场和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 D、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无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所有进行农业改革的尝试在试图以迅速和激进方式进行时,收获的都是深深的失望,因为农业结构是最根深蒂固的结构”。以下史实最能佐证该观点的是( ) A.苏俄的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政策 C.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D.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05年广东高考21题)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 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 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 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 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 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 下列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正确的有 ①从本质上讲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②这种体制有严重 缺点和弊端 ③后来这种体制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 ④这种体制在历史上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