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分离工程》吸附.pptx

发布:2024-02-01约2.08千字共2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分离工程》吸附

汇报人:AA

2024-01-24

吸附分离技术概述

吸附分离工艺及设备

吸附分离操作与优化

吸附分离技术应用领域

吸附分离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目录

吸附分离技术概述

03

离子交换吸附

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实现吸附分离,适用于溶液中带电粒子的分离。

01

物理吸附

依靠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的范德华力进行吸附,吸附过程可逆,无选择性。

02

化学吸附

吸附剂与吸附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化学键,吸附过程不可逆,有选择性。

活性炭

硅胶

分子筛

离子交换树脂

具有高比表面积、多孔结构、良好的吸附性能,适用于非极性物质的吸附。

具有均匀的孔径分布、高比表面积、良好的选择性吸附性能,适用于不同大小分子的分离。

具有极性表面、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吸附性能,适用于极性物质的吸附。

具有离子交换基团、高交换容量、良好的选择性吸附性能,适用于溶液中带电粒子的分离。

1

2

3

描述在一定温度下,吸附量随平衡浓度的变化关系,反映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

吸附等温线

研究吸附过程中吸附速率和影响因素,如浓度、温度、压力等,以及吸附机理和动力学模型。

吸附动力学

探讨已吸附物质的脱附条件和再生方法,以实现吸附剂的循环使用和降低操作成本。

脱附与再生

吸附分离工艺及设备

利用固定床中的吸附剂对混合物中的某一或某些组分进行选择性吸附,实现组分的分离。

工艺原理

工艺特点

工艺流程

操作简单,投资少,适用于小规模生产。

原料气→预处理→吸附→解吸→产品气。

03

02

01

通过连续移动的吸附剂床层对混合物进行吸附分离,实现连续生产。

工艺原理

连续操作,处理量大,适用于大规模连续生产。

工艺特点

原料气→移动床吸附→解吸→产品气。

工艺流程

固定床、流化床、移动床等。

设备类型

包括吸附器、加热器、冷却器、控制系统等。

设备结构

选择合适的吸附剂、确定操作条件、优化设备结构、提高传质效率等。

设计要点

吸附分离操作与优化

通过加热降低吸附剂的活性,使被吸附物质脱附。加热温度和时间需根据吸附剂和被吸附物质的性质确定。

加热再生

通过降低系统压力,使被吸附物质从吸附剂上脱附。减压程度和时间需根据具体体系确定。

减压再生

用另一种物质将被吸附物质从吸附剂上置换下来。置换剂的选择需考虑其与被吸附物质和吸附剂的相互作用。

置换再生

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和操作条件

根据分离要求和物料性质,选择合适的吸附剂和操作条件,以提高分离效果和经济效益。

采用多级吸附

通过多级串联或并联的方式,提高吸附剂的利用率和分离效果。同时,可以通过调整各级的操作条件,实现过程的优化。

强化传质过程

通过改进吸附剂的结构和性质,提高传质效率。例如,采用多孔、高比表面积的吸附剂,增加传质面积和传质速率。

实现自动化控制

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和调整操作条件,确保过程的稳定性和优化运行。

吸附分离技术应用领域

食用油脱色

去除酒类中的异味物质,改善酒的口感和品质。

酒类除臭

工业废水处理

吸附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有机物等污染物。

去除食用油中的色素、胶质等杂质,提高油的品质。

芳烃分离

利用吸附剂对芳烃类化合物的选择性吸附,实现芳烃的分离和提纯。

催化剂载体

01

利用吸附剂的孔结构和比表面积,作为催化剂的载体,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储能材料

02

利用吸附剂的储能特性,开发新型储能材料,如储氢材料、储热材料等。

生物医学应用

03

利用吸附剂的生物相容性和吸附性能,开发生物医学应用材料,如药物载体、生物传感器等。

吸附分离技术发展趋势与挑战

金属有机骨架(MOFs)吸附剂

具有高比表面积、多孔性和可设计性,广泛应用于气体存储、分离和催化等领域。

碳基吸附剂

如活性炭、碳纤维和碳纳米管等,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适用于多种分离过程。

生物质基吸附剂

利用农业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制备的吸附剂,具有可再生、低成本和环境友好等优点。

通过改变温度实现吸附质的脱附和吸附,提高吸附剂的利用率和分离效率。

变温吸附(TSA)

利用压力变化实现吸附质的脱附和吸附,具有能耗低、操作简便等优点。

变压吸附(PSA)

将固定床吸附改为流动床吸附,提高传质效率和处理能力。

流动吸附

传感器技术

实时监测吸附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实现过程优化和控制。

数据分析和建模

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吸附过程进行建模和优化,提高分离效率和经济性。

自动化控制系统

实现吸附过程的自动化控制和远程监控,减少人工干预和操作成本。

03

02

01

开发具有高选择性、高容量和快速动力学性能的吸附剂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吸附剂性能提升

过程强化与节能

多组分分离

智能化与自动化

进一步提高吸附过程的传质效率、降低能耗和实现绿色化是面临的挑战。

针对复杂多组分体系的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