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改进.docx

发布:2023-10-13约1.86千字共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改进 静脉针作为现在最重要的输液工具,可以保持静脉的畅通,完成连续或中断的给药。由于其柔软、无害、低刺激性和独特的弹性功能,它被广泛用于临床,避免重复静脉穿刺,减轻儿童疼痛,方便临床药物的使用。尤其在危重患儿的抢救和儿科治疗护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如何提高或改进小儿静脉穿刺方法又是患儿输液中的一大难题, 本院自2006年1月以来, 采用正压穿刺法, 取得良好效果, 现将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1 数据和方法 1.1 患者选择方法 组, 男68例, 女40例, 年龄24d~3岁, 其中肺炎55例, 上呼吸道感染17例, 支气管炎13例, 腹泻12例, 营养不良4例, 湿疹2例, 黄疸1例, 过敏性皮炎1例。穿刺部位:头皮90例, 手背9例, 足部9例。选择2006年1月~2007年12月在本科住院的患儿110例作为改进组。男66例, 女44例, 年龄22d~2.5岁。其中肺炎62例, 上呼吸道感染18例, 婴儿腹泻伴脱水13例,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4例, 黄疸2例,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例, 营养不良5例, 过敏性紫癜1例, 其它4例。穿刺部位:头皮90例, 手背10例, 足部10例。 1.2 材料表面 1.3 传统穿刺置管方式治疗特点 取下, 和抽好5ml生理盐水的注射器连接, 取出留置针与针头连接, 排尽空气。选择血管, 将穿刺点周围的毛发刮干净, 常规消毒直径5~6cm。右手持留置针针柄, 以60°的角度直刺静脉, 缓慢进针, 见回血后, 再进针少许。用注射器抽回血, 有回血后, 左手拇指和食指持Y型接口慢慢将套管送进血管, 同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翼将针芯慢慢退出, 送管阻力大时, 停止送管, 再抽回血, 有回血时, 固定好针翼后, 取出针芯, 用透明粘贴固定。头皮针接输液器, 调节输液速度。 (2) 改进组采用正压穿刺置管法, 前面穿刺同传统组。当进针见回血, 再进针少许, 确定套管针在血管内后, 操作者将原握在右手手心的注射器活塞柄顶于右手大鱼际肌上, 右手无名指和小指固定注射器的空筒, 持续缓慢注射生理盐水, 可使穿刺部位的血管充盈, 左手拇指、食指持Y型接口慢慢将套管送进血管, 同时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翼缓慢退出针芯, 待套管全部送入血管、血管未见肿胀, 抽注射器有回血, 再拔出针芯。用透明贴固定留置针, 并在肝素帽附近用纸胶布稍作固定, 避免小儿头部摆动, 间接牵拉留置针, 最后将头皮针接输液器, 调节输液速度。 2 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比较 传统组穿刺成功74例, 成功率68.5%, 改进组穿刺成功104例, 成功率94.5%, 2组穿刺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 血管大小或腹泻 正压穿刺置管是持续推注生理盐水, 使穿刺部位的血管充盈, 特别是血管很小或腹泻脱水、发热、进食少、血容量不足、循环差、休克的病人效果更佳。推注盐水施以正压, 并借助静脉血管的弹性, 扩张血管, 使送管顺利, 避免盲目送管穿破血管, 所以穿刺成功率得以提高。 3.2 易成功且易堵管 因小儿套管针细小柔软, 加之小儿血管小, 送管不易成功且易堵管。而采用注射器持续推注生理盐水, 可避免堵管, 且送管时未见肿胀, 可进一步证实套管针在血管内, 避免送管时误入血管外, 造成穿刺失败。 3.3 反复穿刺后导致重新穿刺 管时置管不彻底的弊端, 减少了因粘贴松动或小儿头部摆动, 套管针脱出血管外, 造成穿刺部位肿胀, 最后导致重新穿刺置管。3.4正压穿刺置管不仅减少患儿因反复穿刺而造成的静脉损伤和痛苦, 还提高穿刺速度, 减少患儿哭闹时间, 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和家长的心理压力, 提高患儿及家长的满意度。同时, 穿刺置管的成功为危重患儿抢救提供可续性血管通路, 保证危重患儿及时用药, 提高抢救成功率。 4 改良穿刺技术,提高护理成功率 小儿静脉留置针改良穿刺技术在提升护理质量、减轻患者痛苦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特别是一些血管穿刺难度大的病危患儿, 静脉留置针改良穿刺技术, 将使穿刺成功率大大提高, 是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的一门技术。护理人员要进一步强化接受继续教育意识, 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创新进取, 从每一个细节处入手, 促使护理工作向和谐、规范、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除一般静脉输液所需用物外, 备B-D22GA或24GAY型留置针, 3M透明贴, 5ml注射器1副, 生理盐水10ml×1支。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