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设计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设计研究
摘要:本文根据“电子技术”课程知识理论系统性较强、概念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对传统教学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教学改革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电子技术;传统教学;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0-0024-02
1引言
“电子技术”是计算机专业的理论基础课,对计算机硬件的深入学习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直接影响着后续课程的掌握,如“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等。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对电子技术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学习目标不明确,处于被动的境地,长期以来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本文在分析诸多原因的同时,提出一系列新的思路、方法,旨在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处于一种“乐得其成”的境界。
2“电子技术”课程特点分析
“电子技术”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和电子信息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特点是内容多、要领多,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较大,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电子技术课程包括两大部分:模拟电子技术与数字电子技术,具有知识理论系统性较强,概念抽象,基础理论比较成熟,实践应用综合性较强,内容繁多、衔接性强等特点。
3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3.1满堂灌输,互动性差
传统教学存在许多不足,教师讲课还是“满堂灌”,缺乏互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效果低下。比如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电路的设计等,如果不能深入浅出,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等效电路的分析就使不少同学陷入困惑。
3.2体系不完善,缺乏监督
在学习中,不少学生掌握得比较差,理解不到位,就造成了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相互抄袭,缺乏一种良好的评价体系,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日积月累地暴露出很多弊端,对课程一无所知,为后续学习带来了困难。在实验的过程中,混水摸鱼现象普遍存在。小组不能有效配合,监督体系不完善。
3.3教法僵化,革新不力
在电子技术的教学中,不少教师还局限于传统,因循守旧,不敢进行革新,比如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等等,这些都反映出传统教学存在的严重问题。在教学中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素质,克服不足,大力改进教法。
3.4学习被动,缺乏激励措施
对本课程的学习,不少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会认为这门课程对以后的学习、工作用处不大,学习目的不明确,视野狭窄,课堂上极不认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打破常规,以人为本,尝试运用发展性教学评价体系,运用案例教学、采用工程方法,明确目标,积极革新。
4改革设计思路与方法
4.1明确目标
不少计算机专业学生对学习电子技术比较困惑,因此一开始就要吸引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并提出要达到的要求。比如:电子技术在IT行业中的作用和地位;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元器件、基本实验设备的使用;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设计能力;实验技能;团队合作精神等。
4.2案例教学
所谓案例教学[1],从广义上讲,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之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在“电子技术”的教学中,理论比较抽象,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把抽象的理论概念和实际中的案例结合起来,就能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有趣的氛围。比如在讲“振荡电路”时可以扩展到无线电、通信领域;在讲“数码管”时可以结合交通路口的计时灯。给学生讲解实际的案例可提高他们的兴趣,同时又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
4.3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自我评价[3]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电子技术的教学中,可为学生制作自我评价表,对学生的学习、实践等进行有效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踊跃发言,积极提问。在上课时对学生进行提问,采用抢答的方式,能够抢答者每次加1分,然后根据回答正确情况增加分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良好的思维能力。
(2) 因势利导,培养自信。对于主动提出问题者要增加分值,从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增加其自信。
(3) 有效监督,相互评价。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养成了一种有效监督的习惯,彼此相互评价,反映出学习上的公正,同时又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4) 实验认真,善于总结。实验过程中,要留意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否配合得当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尤其是发现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要及时引导,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