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路径.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路径
(2012年版)
一、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ICD-10: B45.102+)、第二诊断为艾滋病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1年),《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7年)等。
1.临床表现:发热并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或体征(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或精神异常、癫痫、偏瘫等)。
2.脑脊液检查显示生化或细胞数异常,压力明显增高。
3.脑脊液墨汁染色见到新型隐球菌或隐球菌抗原检测阳性。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011年),《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7年)。
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维持生命体征和内环境稳定,防治感染。
2.积极降低颅内压治疗。
3.抗真菌治疗。
4.严密监测,预防脑疝的发生。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42-5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ICD-10: B45.102+)、第二诊断为艾滋病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检查的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沉、腰穿测脑脊液压力;
(3)脑脊液生化、常规、墨汁染色、抗酸染色、革兰氏染色。
(4)胸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的检查项目:脑脊液细菌、真菌培养;血培养、隐球菌抗原、头颅CT、头颅MRI。
(七)选择用药。
1.降颅压药物:甘露醇、甘油果糖、速尿、50%葡萄糖注射液等。
2.抗真菌药物:《按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首选两性霉素B与5-FC联合应用。不能耐受或对标准治疗无反应的患者,使用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替换治疗。
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药物。
(八)监测神经功能和生命体征。
1.生命体征监测。
2.对精神异常、癫痫、偏瘫等神经功能进行监测
(九)出院标准。
1.患者病情稳定。
2.脑脊液检查显示脑脊液压力正常,脑脊液常规、生化正常,病原学检查阴性。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十)变异及原因分析。
1.病情危重者需转入ICU,转入相应路径。
2.辅助检查结果异常,需要复查,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3.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4.同时合并其他并发症,如结核性脑膜炎、肺部感染,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十一)参考费用标准。
约8000-10000万。
二、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新型隐球菌脑膜炎(ICD-10: B45.102+)、第二诊断为艾滋病的患者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日 标准住院日:42-56天
时间 住院第1天 住院第2天 住院第3天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询问病史与体格检查
查看既往辅助检查初步诊断向患者及家属交待病情
开化验单及相关检查单早期脑疝积极考虑手术治疗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和病历记录
评价神经功能状态辅助检查结果
必要时相应科室会诊
需手术者转神外
继续防治
必要时会诊
需手术者转神外1.
2.1.
2.1.
2.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期间 出院前第1-3天 第42-56天
(出院日)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三级医生查房
评估辅助检查结果
评价状态防治并发症必要时会诊
辅助检查结果
防治并发症评价状态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护理常规
一级护理
饮食
脱水药物
抗真菌药物
既往基础用药
既往如未抗病毒治疗,开始ART药物
临时医嘱:
异常检查复查
监测血常规、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
间断复查腰穿
依据病情需要下达
长期医嘱:
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护理常规
二-三级护理
饮食
脱水药物,酌情调整
抗真菌药物
临时医嘱:
异常检查复查
必要时复查腰穿
必要时复查CT
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ART依从性教育
主要
护理
工作 正确执行医嘱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特殊护理指导
交待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 正确执行医嘱
观察患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