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0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
基本结构——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商业为辅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
特点——农业发达、手工业先进、商业繁盛;
发展轨迹---从长期领先于世界到走向落后。;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 ”。 ;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2、表现;刀耕火种;工具:耒耜;双齿木耒复原及使用方法示意图;商周时期的青铜农具;黍;;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一)耕作工具的进步
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开始使用和逐步推广
2、两汉时期的耦犁和犁壁
——改进和进一步推广
3、隋唐时期的曲辕犁
——完善阶段;战国铁农具;西汉时期的耦犁
(形象图) ;犁壁
;(二)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1、春秋战国:垄作法
2、西汉:代田法
3、魏晋:北方旱地——耕耙耱技术
南方水田——耕耙技术;垄作法; 西汉赵过推行的一种适应北方旱作地区的耕作方法。在同一地块上的田垄隔年代换﹐所以称作代田法。;(三)耕作制度逐渐成熟
1、两汉:一年一熟
2、宋朝以后:一年两熟、三熟(稻麦轮种);(四)重视水利灌溉
1、水利工程:
战国的都江堰
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2、灌溉工具:
曹魏时的翻车
唐朝时的筒车
宋朝出现的高转筒车
明清时的风力水车;;;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秦王政采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开凿。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达18万公顷,成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
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
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
工程。建于西汉武帝年间。渠
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
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劳
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
里宽的商颜山。;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小结: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表现;材料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战国】《管子·海王》;材料 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不尔而成事者天下无有。
——【战国】《管子·海王》;1.耕作方式的演变: ;小农经济的含义;3、小农经济的特点:;3、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分散性)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闭性)
(3)在封建剥削、自然灾害下十分脆弱。(脆弱性)
(4)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落后性);4、评价
(1)进步性
①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改进;
②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2)局限性
①分散、简陋——抗灾能力弱;
②个体——难以开展大生产,不利于技术革新;;发达的古代农业;1、“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这则材料是对哪一个水利工程
的最高评价( )
A、春秋时期的芍陂 B、西汉的白渠
C、战国时期的都江堰 D、汉代治理黄河;3、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其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青铜耕作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4、“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
D、商品经济的发达
;5.右图为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牛骨刻辞,上面刻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关于卜辞中“众人协田”所包含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耕作方式为集体协作
B.小农经济形态已经出现
C.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其中的“众人”多为奴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