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五章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ppt

发布:2017-06-19约6.84千字共5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五章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 第一节 概述 一、固体废物的概念与特点 固体废物(Solid wastes):简称废物,又称固体废弃物或固体遗弃物。指人类在生产过程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不再需要或没有“利用价值”而被遗弃的固体或半固体(泥浆状)物质。 其中不能排入水体的液态废物和不能排入大气的置于容器中的气态废物,由于多具有较大的危害性,在我国归入固体废物管理体系。 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亚大区首府-那不勒斯“垃圾危机” 固体废物不同于废水和废气,其特点: (1)资源和废物的相对性 固体废弃物也称“放在错误地点的原料”。 (2)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危害的潜在性、长期性和灾难性 (4)污染“源头”和富集“终态”的双重性 二、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按其形状可分为块状、粒状、粉状和半固状(泥状、浆状、糊状)等废物 按其来源可分为矿业废物、工业废物、农业废物、城市生活垃圾等废物; 按其性质和危害可分为有机和无机废物、一般性和危险性废物。 在工业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渣、粉尘、碎屑、污泥,以及在采矿过程中产生的废石、尾矿等。 (1)冶金固体废物 (2)燃料灰渣 (3)化学工业固体废物 工 业 固 体 废 物 (4)石油工业固体废物 (5)粮食、食品工业固体废物 (6)矿业固体废物 (7)其它 城 市 垃 圾 居民生活、商业活动、市政建设与维护、机关办公等过程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城建渣土、商业固体废物、粪便等。 (1)生活垃圾 (2)城建渣土 (3)商业固体废物 (4)粪便 危 险 废 物 列入国家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如下危险特性的废物,即主要有毒性、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疾病性、放射性等危险特性。 1983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已经将有害废物污染控制问题列为全球重大的环境问题。 三、固体废物的危害 1、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1)堆渣侵占土地,破坏地貌和植被 固体废物不加利用时,需占地堆放。据估算,每亿吨固体废物平均占地895hm2。 截止1996年,我国单是工矿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的废渣和尾矿累计达65亿吨,占地约59万亩。这些废物不仅侵占大量农田,而且埋掉了大批绿色植物,大面积的破坏了地球表面的植被。 (2)污染土壤 大量废渣在自然界的风化、雨淋作用下,产生高温、毒水或其他反应,能杀伤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动物,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并能改变土壤的成分和结构,使土壤被污染。 (3)污染水体 废渣可通过土壤渗入地下水,还可以通过风吹雨淋或人为因素进入地表水。废渣对水域的污染,以冶炼废渣和化工废渣最为突出,目前世界上的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渣及向深海投弃的放射性废物已严重地污染了海洋。 (4)污染大气 废渣和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在周围温度、水分的作用下,使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和腐败的垃圾废物散发出的腥臭味,可对空气造成污染。 煤矸石的自燃会放出大量SO2,沥青和渣油都含有多环芳烃气体,总体而言,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虽没有像废水、废气那样严重,但从其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来看,也必须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5)影响环境卫生 由于人口剧增,使垃圾排放量也大大增加,若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周围环境,则易造成环境污染(病菌、病毒、蚊、蝇等) (6)造成大量的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固体废物要用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管理和处置,一个大型工厂一般需上百人管理废渣。 2、固体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短期的危害性事件,如对人体的毒害和爆炸等。 (2)长期的危害性事件,如中毒、“三致”作用。 第二节 固体废物的管理原则 我国在1995年10月30日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有效地控制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相关控制技术的开发主要在三个方向: 过程控制技术(减量化) 处理处置技术(无害化) 回收利用技术(资源化) (1)无害化 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的自然环境。(厌氧发酵、对有害废物的热处理和解毒处理) “无害化”处理工种技术的通用性是有限的,它的优劣程度往往跟技术、设备无关。 (2)减量化 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和减小固体废物的数量和容积。 方法:1.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从生产过程着手,对 生产过程中物质资料进行综合利用。 2.对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利用。末端处理。 (3)资源化 采取工艺技术,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与能源。 二、资源化处理技术 1、提取各种金属 化工渣中往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