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草剂药效及药害问题.ppt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除草剂药效及药害问题赵长山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前言化学除草是目前效率最高、最为普及的除草方式。但相对于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除草剂更容易对作物产生药害,而且除草效果也不如杀虫剂和杀菌剂稳定,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实对于除草剂而言药效和药害实际上没有本质区别,只是指示植物不同而已。但除草剂应用目的是为了提高作物产量,进而提高经济效益,药效、药害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并非完全正相关和负相关。所以如何看待药效和药害问题?除草剂以及化学除草技术以后将如何发展?这里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探讨的主要目的在于呼吁大家对除草剂应用技术给予充分的重视,否则高产的作物品种以及高产的栽培技术,其增产潜力将会被除草剂的负面作用(药害)所葬送!除草剂是用量最大的农药,更是最危险的农业生产资料!主要交流内容:一、中国化学除草技术的发展历程二、化学除草与化学防除农业其他有害生物的区别三、除草剂应用理论与除草效果四、目前除草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五、除草剂药害问题六、除草剂发展方向七、化学除草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中国化学除草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化学除草开始于黑龙江省,大面积推广开始于黑龙江省的国营农场。东北农业大学苏少泉教授是中国化学除草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83年在全国最早开始以化学除草为研究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1987年在全国农业院校率先为本科生开设了“杂草学”课程,为此曾获黑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为推动中国化学除草技术的发展,80年代中期还受全国植保总站的委托举办两期全国性的培训班,并邀请了日本专家讲学。苏少泉教授的卓越贡献对中国化学除草事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仍有很多高等农业院校未开设“杂草学”课程,只是在“化学保护”课程中讲授一点除草剂的知识。因此化学除草事业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也在所难免!一、中国化学除草技术的发展历程1956~1967 年——引进和试验阶段 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 除草剂有 2 , 4-D,2 ,4 ,5- T , 2 甲四氯等。 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术问题。1967~1977 年——示范推广阶段 主要作物有小麦、水稻、大豆、棉花。 1967 年全国化学除草面积达 520 万亩,其中农垦系统推广面积 310 万亩,占全国化学除草面积的 60% 。 70 年代中期全国化学除草面积达 2600 万亩。 主要示范推广的除草剂品种有2 , 4-D,2 ,4 ,5- T , 2 甲四氯,敌稗,五氯酚钠, 除草醚、利谷隆、甲草胺、氟乐灵; 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成本问题。一、中国化学除草技术的发展历程1978~1984 年——普及阶段 除草剂品种增多,主要作物田化学除草全面展开, 1984 年全国化学除草面积达 19500 万亩。但旱田应用的除草剂品种绝大多数为土壤处理剂,农民不愿接受。 存在主要问题是成本问题和品种结构问题。1985~2000年——飞速发展阶段 农村联产承包以及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以后,化学除草迅速发展,表现最突出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山东、广东。 1990 年化学除草面积达 34500 万亩, 1995 年达 6 亿亩,占全国播种面积的 1/3 , 2000 年 10 亿亩以上,占全国播种面积的 1/2 。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除草剂供不应求。 2000年以后——全面普及阶段 适合化学除草的作物基本全面普及。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应用技术问题,特别由此而产生的药害问题。二、除草剂应用于杀虫剂和杀菌剂的区别1、农田中同时发生的杂草种类繁多,发生持续时间长,防除对象复杂。 所以即使是几种除草剂配合应用还是有些杂草难以防除!2、除草剂防除对象的杂草与保护对象的作物同属植物,差异小。 所以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对比更容易对作物产生药害!3、杂草及作物在不同发育时期抗除草剂的能力不同。 所以除草剂的应用时期受杂草和作物发育时期的共同限制,导致除草剂经常不能在除草效果最佳的时期应用!4、杂草的发生数量年度间变化较小,不具有突发性,而且对作物的危害是间接的,可以人工防除。 所以杂草防除是农业常规措施,不易受到行政领导的重视;而且认为杂草防除科技含量低,进而科研经费投入就少,导致专门从事杂草防除技术研究的科技人员越来越少。三、除草剂应用理论与除草效果(一)除草剂的使用方法作物苗前(少数)杂草苗后(必须)1、茎叶(杂草)处理作物苗后(多数)作物播种前(混土)杂草苗前(多数)作物播种后出苗前(封闭)2、土壤处理杂草苗后(少数)作物出苗后(毒土)1、茎叶处理的概念 将除草剂施到杂草的茎叶上,杂草主要通过茎叶吸收除草剂,这种除草剂应用方法叫茎叶处理。 注意:1)可在作物苗前或苗后应用,多数是在作物苗后应用,但要注意作物的安全性问题。 (草甘膦、百草枯在作物苗前茎叶处理)2)杂草叶片吸收药剂,药剂首先要停留于叶片上,然后又必须能够进入到叶片内。停留于叶片上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