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0探索广义及的文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美就是和谐,整个天体是一种和谐,宇宙的和谐是由数组成的,因而构成了整个宇宙的美。
—毕达哥拉斯
1.0 探索广义和的文化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演义》就在这样的开篇词后展开了一幅气势雄壮的历史画卷。这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体的经典之作。描写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构思宏伟、手法多样,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然而,小说描写的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最后还是“是非成败转头空”,三分归一统,应了“分久必合”的大势。
事实上,从大约公元前2146年大禹建立夏朝起,经过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公元前后四十多个世纪,分有几何?合有几何?“战争”有几何?“和平”有几何?统计一下,至多只有四分之一是“分”的,战争年代的比例更是少,大势毕竟是“合”,是“和”。
1.0.1 和的故事
历史上关于“和”的故事虽然没有《三国演义》惊心动魄,但却更加感人肺腑、发人深思。
《将相和》描写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故事。赵王有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一封信给赵王,说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当时秦国最强,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是不答应,又怕秦国派兵来进攻。这时,蔺相如凭他的勇敢机智,带着和氏璧到秦国,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做到了“完璧归赵”。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在会见时秦王侮辱赵王,又被蔺相如勇敢地回应了,由于大将军廉颇带着军队在边界上已经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秦王没占到便宜。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加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这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尽量避免跟廉颇见面。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他们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另一则“和”的故事是《昭君出塞》。汉元帝时期,匈奴的郅支单于侵犯西域各国,杀了汉朝派去的使者。汉朝派兵打到康居,杀了郅支单于。他的弟弟呼韩邪单于决心跟汉朝和好,要求和亲。元帝许,决定挑个宫女给他。有个宫女叫王嫱,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元帝逐择日让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在长安成亲。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离开了长安。她骑着马,冒着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六十多年;她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增强了汉与匈奴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昭君出塞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700余首,与之有关的小说、民间故事有近40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的作者有500多人,新中国创建者之一的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为王昭君题写了一首七绝,此诗对历史的昭君作了总结性的评价,也对昭君的思想、见识、行动作了赞颂。诗云:“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将相和》与《昭君出塞》这两则故事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了“和”的意义、价值。事实上,即使在战火弥漫的《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赤壁之战的目的是为了“和”,七擒七纵更是为了“和”。
现在的世界,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快速发展。中国政府适时提出了“和谐”理念,推动建设和
谐世界,为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共同繁荣提出了新的外交理念。自2005年9月中国领导人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努力建设持久和平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