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水画的意境》优课一等奖教案.pdf

发布:2022-05-02约4.2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观点,把握“意境”的内涵。 2.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欣赏实践中。 3.拓展阅读,质疑反思,有自己关于“意境”的见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观点,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建构文艺论文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欣赏文艺作品。 【课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观点,把握“意境”的内涵。 2.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建构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观点,把握“意境”的内涵,学习文中介绍的文艺欣赏方法。 【教学难点】 建构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课前预习】 1.搜集一些山水画的名作,认真观摩欣赏,与同学交流山水画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等。(教师 也可提供相关山水画名作:李可染《万山红遍》、黄君璧《飞瀑雷鸣》等。) 2.通读课文,看看你对欣赏山水画是否有新的发现?对艺术的领悟是否又进了一步?你在读课 文的过程中有哪些疑问?请做出标记。 (说明:预习内容从欣赏山水画作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及阅读课文的兴趣。标记疑惑之 处为深入学习课文做准备。) 【教学过程】 一、画作导入,激发兴趣 (一)学生交流 1.请同学到台前利用多媒体展示山水画名作,交流欣赏体会。 2.引发思考:李可染是中国当代山水画大师,谙熟山水画艺术,那么在他看来,山水画创作中 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呢?你对作者的见解有哪些疑惑?让我们带着疑问一起学习课文《山水画的意 境》。 (说明: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理论性较强,由学生交流对画作的欣赏体会导入,直观形象, 易勾起学生的好奇心,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和文中介绍的“意境”欣赏方法相比照, 加深理解。) 二、整体感知,学鉴赏方法 (一)初读课文,抓核心要素,了解作者观点。 1.默读课文,结合下列问题做出圈点勾画: ①圈画出欣赏山水画的关键概念词并试着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比如“意境”…… ②勾画出表明作者主要观点的句子。 ③关注课文所举实例及分析。 2.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探讨。 预设: 1.关键概念词: 意境、意匠、景、情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是为了写情。 意匠和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两个关键问题。“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为了 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就需要意匠,“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2.作者的主要观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实例: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毛泽东的词《十六字令三首》、齐白石画虾、毛泽东 的词《沁园春·雪》的开头几句、五代画家荆浩画松树、一位作者写生的事。 小结:阅读文艺论文,首先要关注关键概念词,把握了核心要素,也就了解了作者的观点。 (说明: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的教读课,不仅承担着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其审美价值的任务, 而且承担着建构文艺论文阅读策略的责任。而做到这两点,首先要把握核心概念,弄清核心概念之 间的联系,并且关注实例。这是初步阅读文艺论文,把握要点的关键。) (二)再读课文,梳理论述思路, 1.勾画出每段关键句,梳理文章论述思路,以提纲或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展示。 预设: 提出观点: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论述观点: 小结:作者提出观点之后,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论述的,这也是议 论文的常用思路,是人类认识问题的一般思路:先发现现象,然后做出解释,最后用于实践。我们 在写作中可以借鉴这种思路组织文章。 (说明:梳理文章思路是建构文艺论文阅读策略的方法之二,这有助于在了解核心要素的基础上 全面把握文本脉络,理解作者观点。另外,本文先界定基本概念,再逐层论述,由理论探讨、实例 分析逐步过渡到创作实践,思路清晰,体现出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思路,可为学生写作 提供借鉴。) (三)细读课文,研究实例 本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却多以诗词为例;行文中,还引用了一些人们耳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