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施工环保措施.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青藏高原施工环保措施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高原施工过程中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针对施工各个环节与可能发生的环境破坏和影响,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原冻土;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公路的高速发展,高原施工过程中公路污染、公路对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也大量凸现出来。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大部在中国西南部,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四川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云南的一部分。平均海拔2000~5000米,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条件十分脆弱、敏感,破坏后很难恢复。党中央、国务院极为重视青藏地区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要求把环境保护措施落实到青藏公路建设的每一个环节,把工程建设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针对施工各个环节与可能发生的环境破坏和影响,采取了以下保护措施:
1. 路基填筑
1.1工程影响。
路基填筑施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降低冻土上限;隔断地表径流;阻碍动物迁徙;造成风力侵蚀。
1.2防治对策。
(1)在有草皮的地段填筑路基时,不同于荒漠地带将草皮先起挖运走进行异地“假植”或栽植的方法,而是保留地表草皮的植毡层,将填料直接填筑在草皮上,以保留冻土的天然保温层。
(2)根据路段冻土上限不等,采用不同的路基形式,或普通路基,或片石通风路基,或热棒导热,以控制地表温度;同时,通过控制路基填土高度,使之达到在设计年限内能维持基底多年冻土不下降的最小高度要求。
(3)认真做好路基临时排水工程,分散排水与集中排水相结合,保证地表径流畅通,避免在路基迎水面积水而形成热融洼地,下游缺水造成湿地或沼泽萎缩。
(4)根据所迁徙的野生动物的种类、习性及迁徙线路、季节的不同,在不同位置设置不同形式的动物通道,保证野生动物正常的迁徙、繁殖。
(5)路基坡面用混凝土预制方格拼装进行骨架防护,防止边坡填料因冻融滑塌而造成水土流失。
(6)认真做好冻土沉降观测,随时掌握路堤施工对冻土层的影响。
2. 路堑开挖
2.1工程影响。
路堑开挖施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暴露冻土层;破坏植被;隔断地表及地下径流。
2.2防治对策。
(1)选择寒季进行开挖,避免过大面积一次性开挖,并尽量缩短开挖面暴露时间,以防止引起热融滑塌或导致冻胀丘、冰锥。
(2)路堑开挖前,将表层熟土及草皮植毡层异地保存,以备后用。
(3)在堑顶开挖截水天沟或修筑挡水埝,将地表水有组织引走,防止冲刷坡面造成水土流失;路床两侧修临时排水沟,及时疏通被切断的地下径流。
(4)开挖后对边坡及时进行保温防护,防止热融坍塌。
3. 排水工程
3.1工程影响。
排水工程施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保温不及时,产生融冻泥流或热融滑塌;桥涵设置不当,地表排水不畅形成热融湖塘或热融沉陷;隔断径流,导致草原退化和湿地的萎缩;引起冻融侵蚀。
3.2防治对策。
(1)涵洞基坑开挖后,及时采取保温措施,并进行遮挡以降低光照强度,同时缩短冻土层的暴露时间,防止产生融冻泥流。
(2)详细观察、研究现场,确保桥涵位置设置得当,防止局部地段积水而引起多年冻土的热融沉陷。
(3)做好临时排水设施,在施工场地埋设混凝土排水管或做盲沟,保证地表水畅通,以防止地表水、冻结层上水的补给被切断而造成下坡侧植被生态用水枯竭,造成沼泽湿地的萎缩退化。
(4)及时清理桩基及基坑弃土,及时清运钻孔泥浆,防止水土流失。
(5)加强机械检修,防止油料的跑、冒、滴、漏对水质造成污染。
(6)设置沉降观测,掌握结构物施工对冻土层的影响。
4. 取土场及砂石料场
4.1工程影响。
取土场及砂石料场施工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破坏植被;影响冻土上限;引起冻融侵蚀。
4.2防治对策。
(1)取土前将表层熟土保存以备完工后场地复垦用土,草皮异地“假植”。
(2)按设计面积开挖,同时注意取土深度,尽量保持在冻土上限以内。
(3)做好土料场四周的临时排水设施,如修建截水沟或挡水埝,防止场内积水过多引发热融湖塘,或坡地处冻融侵蚀。
(4)在河漫滩、河谷或河流融区取料时,注意清理、疏通河道,防止产生次生灾害。
(5)完工后,对高寒草原荒漠地带的取土场,用粗颗粒覆盖,进行景观恢复;而高寒草甸地带取土场则采用植被恢复措施。
5. 大临工程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