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太行山区泥石流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及防治.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11 卷 第 3 期
2000 年 9 月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V o l. 11 N o. 9
T h e C h in e se Jo u rn a l o f Geo lo g ica l H aza rd an d Co n t ro l Sep. 2000
文章编号: 100328035
(2000) 0320058203
河北省太行山区泥石流灾害
发育分布特征及防治
王昕洲, 王欣宝, 张进才, 王 艳
(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1)
摘要: 由于受太行山区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区域性地质构造活动及强烈的地壳抬升影响, 河北省西部的泥石流极
为发育, 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研究表明, 我省太行山区泥石流的发育具有分区性、 群发性、 周 期性及季节性等特征, 流域面积一般为 1~ 5 km 2 , 流域长宽比在 1~ 4 之间, 并且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常与其它地质
灾害相互影响、 相互转换。 本文系统分析了太行山区复杂的地质构造、 地形地貌及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对泥
石流形成的影响, 并对泥石流危险度进行划分, 提出了地质环境保护、 防灾减灾对策。
关键词: 泥石流灾害, 太行山,
中图分类号: P 642123
分布特征, 危险度, 泥石流防治
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太行山区位于河北省西部, 地处中朝准地台的二
1
111
太行山区泥石流发育分布特征
泥石流发育的分区性
太行山区的地形地貌受大地构造, 特别是区域性
级构造单元—— 山西断隆的东部边缘, 其北端与燕山
面积 3632114km 2。区内分布有 33 个
台褶带相斜接,
深大断裂、活动层控制, 山体走向呈北东向及北北东
向展布。泥石流发育与断裂构造相一致, 即集中分布 在构造裂隙发育的中低山地区, 如赞皇、元氏、阜平
等地。泥石流发育与暴雨中心空间分布基本一致, 即
集中分布在易降暴雨的山区, 如邢台将军墓、赞皇嶂
县、 市, 人口 105118 万。 在燕山运动形成其基本构
造格局的基础上, 又经历了喜山运动、新华夏系的继 承性构造活动, 加上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 使本区的 地质条件极为复杂, 地质环境相对脆弱, 是我省泥石 流灾害极活跃区域和严重危险区域。泥石流灾害的发
石岩、平山西部等地, 且多发生于连阴雨后的暴雨中。
生, 给本区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了山区经济的发展 (表 1)。
表 1 历年主要泥石流灾害
严重阻碍
1978 年 8 月 20 日平山县牛圈沟泥石流就是在连续 2
d 降雨后又经历 4 h 大暴雨而形成的, 造成数 10 间房 屋倒塌、 100 多亩耕地被冲毁、 死亡 20 人。
112 泥石流活动的群发性及相互转化性
一场暴雨在本区可诱发同一区域数条沟谷发生 不同程度的泥石流, 使其具有群发特征。1996208 初
的暴雨, 在太行山区形成数以 1000 计的小型泥石流,
仅涉县西达乡以大峰沟为主沟、长约 6000 m 的各支
Ta b. 1 M a in debr is f low d isa ster s in pa st yea r s
毁坏房屋 冲毁耕地
地 点
发生时间 死亡人数
( 间) ( 亩)
平山县木头沟
易县龙门沟 太行山中段 平山县牛圈沟
1953 年夏
1963207208
1963208 上旬
1978208220
数人
10
5881
20
9
10
15
1439124 万 数 10
1140
数百
数 10 万
100
1040
沟内就有大、小泥石流 20 多处, 造成水土大量流失。
易县、涞源、阜平、 1986 夏
唐县
本区泥石流形成常由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相互转化
易县尧舜口村
阜平、 涞源、 唐县 顺平县杨家台村
1988207217
1988 夏
1989 夏
2
24
45
208 人
44
20
1548
90
36512
7120
200
51380
梯田全毁
177850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1999210227; 修回日期: 2000204211
王昕洲 (1971—) , 男, 助理工程师, 1996 年毕业 于河北地质学院环境工程系, 主要从事环境地质
太行山大部分地区 1996208 上旬
平山西部
1999208215
而成, 首先由表层径流作用造成坡面沟槽壁土层崩
塌、 滑坡 (当地俗称 “龙扒”沟或洪雨点) , 在其下 滑过程中又带动水流, 途中大量土石随之下泄,
显示全部